北方的天气,说冷就冷起来了。你前两天坐在院子里看小弟杀兔子,左脚从兔子后腿上踩住,一手抓定一对长耳朵,两寸长剃须刀唰一下,兔子就扔一边去,杀了三五只,就蜕皮,从屁股那割破,脱衣服样就扯下来了。
“这天气,真水冻草枯了。”屋檐下纳鞋底的就鬓角磨一下针,悠悠然冒出这么一句。可不是么?抬头但见院外的梧桐树早已蜕尽了叶子,横侧伸展的枝枝丫丫一动不动,几只大鸟呆头呆脑,仿佛从来就固定在树上似的。
“再过两天就春暖花开了。”
我是在什么情境下听谁说过这句话呢。时间肯定是太远了,记不清了。
冷得真彻底。真的天寒地冻,早上起来,远处几个枯黄色的清洁工正缓缓移动着路上的落叶。天气可真冷,买份早点,说话的似乎是另外一个人小城的绿化树只肯用悬铃木,要么是小叶刺槐,要么就是银杏,叶子一到秋天就熟透似的黄,黄的耀眼。
走上多步,脚下就是一堆杏黄色的叶子。间或有奶白色的银杏果杂在叶子堆中,几乎也没人去注意。早行者都走的匆忙,各有各的事在等着。几处夜里才开门的店铺(卖夫妻用品的)刚关了门,蜷缩在门口的是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头缩在脖子里,衣服破破烂烂路边垃圾堆上的破凉席,头发杂乱横生,一双破鞋挡得了多少风寒。天晴的日子,男人会在路边唱歌,摆一只破瓷碗仔面前,行路的人们听他还唱得不坏,就三角两块的扔碗里去。男人自顾自的乐着,似乎本无所谓。
一阵凉风吹过,银杏树上仿佛飞下无数的小小黄蝴蝶,间有微黄浅白的果子掉下来,啪一声摔烂。
每天走着同一条路,从公寓到学校。多复杂的一条路,能经不起日复一日的被同一双脚去熟悉?一个同学在作文本上写道,养成一个好习惯只需要21天。我不信。我说,我在这个城市已经生活了4年,还是改不掉昼伏夜出的坏毛病,这不?给你们代课24天了,6点钟起床还是觉得瞌睡的不行。学生们都笑了,写作文的同学也笑了。他在作文的后面写道,好好坚持,几个21天就会养成。
“方书卓没跟他们一起回去。闹腾了这么多天,她想一个人,静静的,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她已经在旅行社报了名,准备跟团去云南,彩云之南,苍山洱海,南方的高原,那里有香格里拉。为她旅游的事,老邱跟她还有些不高兴,他理解不了方书卓向一个人出去的想法。要不然咱们一起出去。你嫌孩子邱晨跟着不合适,就让他跟爷爷奶奶在家,咱俩出去一 趟不行吗?
不行。方书卓就是想一个人走。这么多年,每到节假日,他总是一个人出去走。一个人走的念头固执的左右着她,他好像仍旧喜欢一个人。其实在内心深处,她知道自己在告别什么。”
——(女真《女人来自月球》《小说月报》2007年第9期)
坚持一个人的孤苦,无疑是一种误区,然而走得太久,就再也折不回来了。一个人活到喜欢苦茶,破旧的线装书,整理一些莫名其妙的文字度日的地步,真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了。然而他们一直在坚持着,于漠漠无行状中透出一份汨汨然的韧劲来。或者是风雨之夕,一叶叩响窗纸,也只有他们听得最清楚。
叶子,关于叶子我总是想起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这么一联诗来。每个来自农村的青年,总会在混的不如意的时候想起远方那个贫困穷苦的环境。父亲每天赶了牛上山,母亲在家照料鸡猪猫狗之属,就连最小的妹妹也不得不背了背篓去打猪草。要么拿两根光滑晕黄的细长竹子到林中去,那竹子一头削尖,见了手掌形叶子就刺上去。刺到半尺来厚,一手捋到背篓里去。
那山有多深?谁知道呢?
只是山乡的穷紧总带给他们经济上的窘迫。平月谈文学,谈诗歌,骊歌一曲,无有穷尽。秋气渐渐深了,我随了朋友出去,去本市某一处名山坊古。到古城四年,说也惭愧,我总是没有机会出去,如今别离在即,也该去卦台山转悠一圈子了。路远山高,一路黄叶红叶,正是双叶红于二月花的景致,然而我们坐在车上,毕竟看不出多少隽永来。古诗有句:一山一水一钓翁,山间一寺,一玄衣道士笔走龙蛇,几个大腹便便的各自递上一张写有自己名字的小纸条。老道士写上几笔,大腹便便们就欣欣然捧出去,凉在参天古柏下的碎石小径上。卦台山坐北朝南,北面陡崖百尺,一水襟带,寺院四面筑土作垣,如古时侯的城垛。一个人站在上面,遥见山下炊烟四起,院内树头檐下黄灿:玉米、红颜色得,同行者况是柿子,时间仿佛凝固在瞬间。一阵风过,落木萧萧。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再过两天就春暖花开了。
我想起来了,这句话是我八十多岁的奶奶说的,白发苍苍的老人一个在残雪堆在屋檐上的午后说的。
很多时候,我不止一次地在想,一个年轻而苦闷的诗人,他到底在苦恼些什么?一样不懂一个老人为什么会在冬末悠悠然叹出这么一句感叹春天的句子。如今一旦就懂了,然而懂了又能起些什么作用?老子曰:“谷神不死,玄牝之门,玄牝不死,是谓天地根。”年轻人想踏实,充实地生活,也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要求。然而苦闷总是伴随了年轻的岁月,就是年轻力壮时要强好胜了一场,一旦年华老去,风中飘满忙忙碌碌半生,一朝尽流铅华,坦然面对得失者又有几人?
人的本性或者并不是孤独的,他们喜欢热闹,喜欢亲朋好友欢聚一堂,从容把酒言欢。然而为生计奔波,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在家的日子顶多一个零头。我记得04年的秋天在北方的傍晚的天空下,两个拾柴草得的老头在山野上相逢,老头甲:“哎,你这老东西怎么还不死啊。”老头乙:“你老混蛋都不死,我怎么会死呢?”紧接着一阵爽朗的笑声,笑声温和圆润,不见一丝烟火气。一阵风起,树上叶子噼里啪啦作响,风中同时传来旱烟锅的熏香。
老人或者并不曾真的参透生死得失,但岁月的磨练本来就是幅脱胎换骨的灵药。坦然、洒脱、自然诗意料之中了。老子紧接着说:“绵绵若存,体用不勤。”在民间有尊重老年人的传统和诸多传说,有时我想,尊老除了是一种美德外,是否也蕴含了向智慧,经验致敬的成分呢?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英国诗人雪莱在《西风颂》得末尾发出反问,不知激励了多少有志气有理想肯奋斗的人,但是雪莱的本意仅只是政治上的一种鼓吹罢了。海子在苦闷孤独中吟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至今有多少年轻人在每年的3月26号聚集起来纪念这个才华横溢又早逝的诗人,其实这两句诗在诗人本身或者只是一种短暂平和中智慧火花的闪现。然而我个人以为这两句都不及乡村农谚来得平和睿智,且听:“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隔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俗谚常用“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来说明练习一门技艺的艰辛与不易,其实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数九寒天气候冷冻的程度,然而就是这种情况下吧,我们村的老农民,就已唱出“五九六九,隔河看柳”的歌子来了。
再回到落叶。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一叶落而知秋。帝子降兮北渚,观流水兮潺溪。悲哉,秋之为气也。中国古诗文中关于悲秋得话实在实太多了。但话说回来,这许多消极低沉的调子,为什么却偏偏传之千古,被历代有识者击节赞赏呢?我想,除了诗句对秋入木三分的刻画,更多则在于诗人悲天悯人或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中影射出的悲剧之美。一种引人向善、向坚韧不拔,向真善美靠近的力量。
所以年轻人的苦闷,他们在孤独感中的蹉跎,应该是一种自我完成的艰辛历程。正因为他们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终使他们有勇气去面对孤独。当他们的性格阅历渐渐成熟,当他们终于可与从容回首遥望,那一定会是个阳光灿烂万里无云的日子吧!
我的姥爷已经去世多年了,父辈们都是弃农从商,对于今天的我而言,关于山坡上一头黄牛,牛后面一个黝黑结实的扶犁汉子,这种断想是一去不复返了。深秋的黄昏,我一个人走在从市一中到公寓楼的马路上。白天的车龙火马,川流不息,都各自归向各个大街小巷深处的住宅。我一个人走着,于整光洁的水泥路面,隔十多来便是一堆枯黄的落叶。
在北国的秋野上,男子出门经商还不见影子,女人领了孩子出门去扫落叶,别人地头的黄豆,高粱都收回去了。女人在前面拿了扫帚一路扫过去,高低不平的黄土地上,黄土地上每隔十多米便拢成枯黄焦黑的一堆:落叶,孩子们在田里散开,一手挽了篮子,一对明亮的大眼睛扫描着秋后的大地,不时有三两株豆荚,粮食穗子,迅即拾入篮子。让人低头的黄豆田。
秋天渐渐深了。
丰收后的大地一片荒凉。早晨,孩子们不必再随了母亲出去,天光照上朝南的玻璃窗,一骨碌起床,桌子上几只风干的核桃,知道母亲已经出去扫第二趟落叶了,院子里黄云落叶青山,落叶不时随风飞起。
在大山的外面,远离故乡的年轻人固执地保留着浓浓的乡音,他们如此固执地坚持孤独。落叶从窗外梧桐树上飘然落下。才似乎想起什么,燃起一支烟,像是给一个离去的日子致敬、醮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