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出生成长在一个地地道道的原生家庭。从小小的时候,就只记得母亲和奶奶之间常常为家庭琐事吵架,无休无止的吵,有时甚至还动手撕勃起来。我在她们之间或是导火索,或是争夺的宠物,或受夹板气。
父亲是个工人,没什么文化素养。在家脾气暴虐,在外胆小怕事,不懂什么为人处世,交际沟通。更不懂什么诗书礼仪,待人接物。对我和弟弟妹妹们的教育就是指责、谩骂、棍棒。奶奶是个大字不识裹着小脚的封建文盲老太太,特别的重男轻女。这也是经常和母亲吵架的主要原因。
一次,我和只比我小一岁的妹妹争强一个小板凳,惹得奶奶和母亲又吵了起来,当然,一边对我是劈头盖脸的斥责,一边对我是娇惯护短的呵护。其结果用三个成语形容吧:鸡鸣狗吠、鸡犬不宁、鸡飞狗跳。父亲下班回家来,听说此事,不问青红皂白,不说一句话,对我和妹妹一人几巴掌,这就是我家的家教。
家庭教育给我们的爱不是什么温馨的爱,虐也不是什么残酷的虐。那些年代,父母也只会辛苦劳作,挣点工资钱,勉强养家糊口。对孩子说冷漠吧,也有温暖,说爱怜吧,也有过度惩罚。我和我的弟弟妹妹们就是在这种交替的斥责、呵护、打骂中长大的。不疼不痒的爱与不轻不重的虐,就是我们所受的教育,这种“夹生的冷热馍馍”喂大的熊孩子,能有什么出息?
不敢奢谈有什么出息,父母能在哪种困难年代,把我们兄妹五个拉扯大,实属不易,没冻着、没饿着、没摔着就是最大的养育之恩。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就是这样,天大地大不如父母的养育之恩大。
现代社会对养育是分开认识的,“养”是喂饱你,“育”是教化你,过去没分那么清楚也没那么认真。
1966年,我13岁。小学老师和邻居们对我的学习成绩都很看好,认为我能考上一个好中学。可是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全社会赶上了大动乱时期。正需要学习知识的娃娃们,一茬接一茬的上山下乡当农民,比较幸运的直接进工厂当工人,还有更大本事的人可以直接参军。我比较幸运的成了一名建筑工人。
建筑工地上经常会遇到一些低级趣味,卑微锁屑的人和事。对于一个没受过良好教育,不谙世故的14、5岁小青年,哪有什么判断力,抵抗力?遇事怯懦、犹豫、不自信,看到一点小热闹就盲目跟风,碰到一点小刺激会急躁暴怒,形成这种性格缺陷,确实跟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心里学家艾瑞克•伯恩认为:我们每个人都会在大约7岁前,形成怎样过这一生的计划。这里面涉及怎样做一件事,怎样建立一段关系,然后储存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这就叫做“人生脚本”。在一定程度上,人生脚本是等同于“命运”的。因为我们意识不到,我们只能被动接受,被动执行,除非我们在以后的深化教育、理性层面认识到,这个“人生脚本”才有可能改写。
人生脚本等同于命运?许多许多的人有认知吗?他们的人生脚本演绎过吗?改写过吗?
在原生家庭出生,成长起来的孩子、少年、青年、壮年、成年,深深的打着原生家庭的烙印,血液里流淌着原生家庭的脉,无法选择,无法摆脱,这是事实。原生家庭对一个人,对下一代人,甚或对下下一代人都有影响。
磕磕碰碰,摔摔打打,稀里糊涂的也长大成人了。成了什么人?既没有犯法犯罪,也没有建功立业。幸好是个普普通通的人,普通的扎到人堆里就找不着了。当下被社会精英们蔑视为无用的人。
是的,对国家、对社会没有用的人,对他人没有价值的人。是的,和父辈一样,在家脾气暴虐,在外不会沟通,不会待人接物,不会为人处世。一个地地道道的原生家庭出来的,原生态的人。一个看似清爽,实则迷茫的人。
老了老了,就这样活下去吗?不甘心啊!还有像我这样的人吗?要警醒啊!你还有下一代,下下一代呢。
为我、为儿、为孙必须改写人生脚本,必须改变原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