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常听见“杯米养恩,担米养仇”这句话,类似的说法还有“斗(碗/升)米养恩,担(石)米养仇”、“升米养恩,斗米养仇”、“滴水恩斗米仇 ”、“升恩斗怨”等等。
升、斗、斛、石(担)都是我国古代的容量单位。在古代中国,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 十斗为一斛(大斛)。南宋末年改五斗为一斛(小斛),二斛(十斗)为一石(音"担")。以过去最常见的度量物——稻米来测算,一石约合120斤。
这类说法里有一个基本规律,就是前面是较小的容量单位,指代少量的米;后面就是比较大一些的容量单位,指代比较多一些的米,是过去社会老百姓经过亲身实践总结出来、得到大部分人认可,而且流传久远的一种关于人性的一种描述。
我们常说,“救急不救穷”。对于一个身处困窘的人,如果他本身是一个勤奋、自立、好强的人,他就会自己对自己负责,有羞耻心,会感恩;如果只是偶然的意外、天灾人祸导致的一时困难,你给他一点哪怕很小的资助,他一定感恩戴德,感激你一辈子,比如人快被饿死的时候,给他一点米,他会把你当作恩人,所谓“杯米养恩”。
但是对方是一个懒惰、不思进取、浑浑噩噩的人,通常会有依赖心理。你给了一杯米,他依然不满足,没准还指着你的下一杯米。一杯又一杯,欲望是无止境的,他们习惯了别人给他们东西,嗟来之食也无所谓,毫无廉耻之心。哪怕你此前资助的累计达到“一石米”、“N石米”,有一天,你觉得没有必须继续无偿给予,他就会怪罪和怨恨那个突然终止供给他的人,于是就出现了“担米养仇”的结果。
“杯米养恩,担米养仇”看似不合逻辑,实际上对某些人来说是人性的必然。因为对方在一连串得到恩惠的活动中,心中的感恩递减,而减到一定程度时,受恩者几乎已经“坦然”地接受了别人的馈赠,乃至认为理所当然。
最后,受恩者提出更多的要求,不但在心理上丝毫不觉得有任何不妥,而且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反目成仇,所谓“担米养仇”,也就是孔圣人所说的“近则无礼、远则生怨”。“杯米养恩,担米养仇”实际是古人对人性的一种比较精辟的、具象的解读。
生活中这种现象也很多,比如我们看到非洲有些经常被接济的地方,小孩都养成了站在路边要钱的习惯,没有自己去劳动创造财富和改善自己生活的意识,你不给还会骂你,就是这样的例子。
再比如一个多年不走动、几乎快要遗忘的亲友,突然有一年春节来登门拜访,我们通常会很感激。如果此后年年春节都来,不出几年,突然有一年没有来,我们可能就会感觉为啥今年不来了,心里一定觉得不大受用。
其实,几千年前老子的《道德经》就告诉我们“少则得,多则惑”。世人皆有因果,当我们遇见一个人有难时帮一把是福报,可以积阴德;但你一直帮,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不劳而获会让人产生惰性,进而产生帮忙是理所当然的,这是人之本性,所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当然,生活中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人经常有,但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君子同样也有。古人云好人有好报,种善因结善果。我们不必愤世嫉俗,认为人性都是恶,只要觉得是对的,就放胆去做,所谓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相信上天自有公道。积德行善,量力而为,杯米不少,重要的是那份爱心; 扶危济困,积善成德,担米不多,贵在持之以恒。
不过对于只要“鱼”不要“渔”的人,我们可以善意的提醒、劝解;相信大多数人都是自立自强的。而对于完全依赖的懒汉,我们也不必过于动恻隐之心。
欢迎交流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本人是Fountain&简书社区首批特邀合伙人,简书会员官方授权资深推广专员。购买尊享(以及其他各类)会员专享链接:https://www.jianshu.com/mobile/club?ref=9aba7c25aca1(有特别优厚的返赠简书贝哦)
联系微信:gd_4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