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适合发呆的地方有这么几个要素:安静,离自己居住的地方不要太远,民风淳朴,商业味道少。
长假朋友邀约去月港,并没有太大的期望。月港在我的印象中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隐隐约约记得报道的很多,因为忙,并没有去关注报道的是什么。一路上,朋友说了月港的一些情况,而我只是心不在焉地记住月港有7个古码头,其他的完全不知所以。
一路是风尘仆仆。修路搭桥的沿途,粉尘飞扬。路程不远,不到一个小时,看着路标拐进一个镇不像镇,村不像村的地方,感觉上,与“港”还差了十万八千里的样子,待车子再拐进一条沿街满是旧屋的长长的老街,嘴里念着“港”一定是在小街的最尽头——不期然,车到尽头,视野突然开阔,一条直直的溪流直接汇入前面的大江——那就是有名的九龙江了。
说到九龙江,脑袋里马上就蹦出一句京剧唱腔:“九龙江上摆战场,相互支援情意长!”哈哈,暴露年龄了。这是当年样板戏中的《龙江颂》里的一段唱词,读大学那会,每次火车经过九龙江,我就会想到这句歌词(整个唱段我也就会这一句,哈哈),其实当年看这部样板戏的时候,还小,根本不知道九龙江在哪里。
查资料知道原来前两年月港在申遗,虽然没成功,但并没有挡住当地政府的决心。我们看到的月港是在海澄的豆巷村,村里的建筑要么已经翻新,要么就是新建,整体的风格与其他闽南村庄没有太大的差别,比较特别的是每家门口挂着的一个竹子编成的遮阳板,据说叫着“竹格仔”,用来遮挡太阳和过往的行人。据说还是朱熹当年在漳州为官时为改革民俗,教化民风,以别内外所创。奇怪的是,我在漳州其他地方好像没有看到过。还是我孤陋寡闻?
阴天来到一个新打造起来的村庄,说实话并没有太好的观感。直到走到容川码头边上的木栈道上,远远看到对面居民区的小路边的栏杆上,围了一群人,大家一律的把头伸得老长老长的,望栏杆下看。近视严重的我好奇的走近,一问,才知道原来那许多的大小孩小小孩大家都在做一件事:钓螃蟹!
哈哈,这可是个新鲜的玩意。我也伸出头往下看,可是除了看到一片泥泞之外,没有发现一个螃蟹。而一旁的长得结结实实的小伙子的哥哥(堂兄?表兄?)却一个接一个地钓起来小小的螃蟹——那螃蟹,顶多也只有两个一元硬币那么大,据说也只能长这么大了。
小伙子们钓得专心致志,小螃蟹一个接一个被钓上来。看他们钓得很轻松,我也使劲望泥地里看,却什么都看不到。一旁跟着钓的奶奶告诉我们,钓螃蟹跟钓鱼差不多,也是放一个诱饵在钓钩上,螃蟹看到吃的会用蟹脚上那对夹子去夹,只要夹住了,就收钩——愿者上钩哦!
怎么吃?小伙子的奶奶告诉我们,把小螃蟹用盐水养一阵,洗干净,用酱油盐巴姜葱蒜腌几天就可以吃了。配稀饭,很好吃的!
一旁还有结实男孩的外婆,很客气很和蔼也很大方地跟我们聊天,聊海澄石码的关系,聊她小时候这里水清鱼肥的历史,聊捕虾捡海蛎的过往,聊孙子们一到放假必回来钓螃蟹的乐趣。突然我发现,其实我们已经跟几个老人聊过了。这里的老人并不保守固执,也许是历史上商贾贸易中心地养成的开放包容的性格,同时他们也没有过分的商业气息,这从老人们聊天的内容,村子里不多的店铺,老人们快乐地容忍孙辈们对钓螃蟹这种最古老的娱乐方式的纵容上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
突然想到,其实这完全可以做一个很有意思的亲自项目。节假日的时候,一定会有很多家长带孩子来玩的,尤其是对那些个好动的熊孩子,还是很好的锻炼耐心的方法呢!
当然也只是想想而已。或许那一天我有孙子了,我想我会带他来钓螃蟹的。
原本不太看好的月港行,在和小孩子以及老奶奶们的聊天中,有了不一样的感受。那一刻,很想很想就这么呆在哪里,什么都不做,不照相,不思考,就那么跟老人们聊天,或者什么都不聊,就坐在那里发呆。——在一个没有吆喝声,没有拉客声,只有孩子们肆无忌惮地大笑声,老人们八卦时不是的浅笑声中,在一片没有娱乐设施,没有商店可逛的小村庄里,只静静地坐着发呆,这就是我想要的长假的生活。
而月港,你并不需要去关注那些历史那些文化。你就静静地呆着,不会有人觉得你突兀,你也不会因为嘈杂而不快。
就呆着,逛逛,就很好!
回程路上,我说,月港是个适合发呆的地方!
回程路上,我说,月港是个适合发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