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的影响

305/1000

      人与人互相之间有两种影响。一种是偏见和攻击;一种是喜欢和爱。

      偏见和攻击可能在一些人的印象中有点深刻。

      如果问你,心里有没有对某个群体有偏见甚至歧视?你多半会想,我还好吧,还算挺公允的。但心理学家们发现,我们很多人,甚至可以说是大多数人,都存在着对某些群体的偏见和歧视。

      看洗衣粉、油烟机的广告里,出现男人洗衣服做饭的形象的概率要小的多,这进一步加剧了人们的刻板印象。持有这种刻板印象的人也几乎感觉不到自己的偏见。甚至,很多女性自己都对女性有偏见。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普遍有一种把人和事物进行分类的倾向。但是,人往往由于分类而想象出一些不靠谱的关联。比如对性别的刻板印象,还比如当知道一个人的工作是销售,就潜意识地觉得他可能很健谈,听说一个人是会计师,就会认为他个性谨慎。而实际上往往并不是这样。

      人们一种典型的分类方式是把人分为“我们”和“他们”。人们都偏爱自己所在的群体,往往认为自己的群体是更好的。

      相应的,人们对其他群体就容易有偏见。我们是对的,他们是错的;我们是善良的,他们是邪恶的;我们是高等的,他们是低等的。这种思维定式很普遍。

      为什么会产生偏见?一种原因是资源竞争和“寻找替罪羊”。比如,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之间的歧视,除了宗教原因,还因为领土的争夺。

      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存在歧视外地人的现象,本地人抱怨外地人抢了社会资源、住房、工作机会等,就是这个原因。

    第二种原因是,当人们遇到挫折的时候,就喜欢寻找替罪羊、出气筒,把矛头转向那些他们不喜欢、又比较弱小的群体。

      第三种原因,是有些人歧视别人是为了维持自己的地位。研究者们发现,越是地位低的人,越容易歧视地位更低的人。他们要靠这个来努力平衡自卑心。

      另外,有些人在性格上就更容易歧视别人。这样的人大多价值观很传统,崇拜权威,固执,对待别人的错误很严厉,比较相信阴谋论。这种性格很大程度来自童年的经历。他们在童年受到的教育往往比较严厉、粗暴,所以缺乏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在他们长大之后,就转化成了对其他群体的歧视。想一想,你周围是不是有这样的人?

    说到这,是不是感觉这个世界不会好了?怎么人们有这么多偏见啊。别急,要减少歧视还是有一些办法的。自上而下的干预就是其中一种。

        美国上个世纪50年代还存在种族隔离,白人和黑人不能上同一所学校。后来政府强力干预,取消了隔离。结果原先强烈反对的那些白人,也慢慢接受了。

      人们发现,针对歧视的宣传教育往往是无效的,人们会当做耳旁风,拒绝改变。但是当他们知道种族隔离的取消已经不可避免,往往会自己劝说自己接受现实,慢慢地觉得,这事也没那么糟糕嘛。

      所以要减少歧视,应该直接去改变人们的行为而不是思想,而且行动要快、要果断,不能拖延。

        还有一种消除歧视的办法,是让大家相互依赖。我们会听说一些校园霸凌事件,这就来自学生之间的歧视和敌意。

      大多数学校鼓励的是学生之间的竞争,孩子们觉得自己要努力表现得聪明好学,来得到老师的认可和奖励,把其他同学看作对手。老师们也不喜欢学生之间的合作,觉得他们一旦联手,那结果就是平时捣蛋、考试作弊。

      有一种合作型的教育方法,叫做“拼图法”。比如首先会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而且让小组的成员构成尽量多样化,不是好学生一组、差学生一组那种。然后呢,他们把一个名人的传记分成好几部分,给小组的成员每人发一份。然后给小组布置任务,要求他们完整地研究这个名人的一生。于是,小组的成员们就意识到他们之间需要合作而不是竞争。原先爱嘲笑别人的学生,也慢慢变得对同学更有善意。

        大家学会了互相鼓励,而且发现了同学身上以前没有发现过的闪光点。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和自尊水平都得到了提高,也更加喜欢学校了。

      所以,如果下属不够团结,不妨也试试“拼图法”,让他们合作起来。

      偏见还有升级版,那就是攻击。一个人的攻击性来源于自身生理反应和外部刺激。

      人体大脑里有一个叫做“杏仁核”的区域,这个区域受到刺激的话,就会唤醒人的攻击性。

      一只公猴的杏仁核受到刺激的时候,如果他面对一只看起来比较弱势的猴子,它就会发起攻击,而如果面对的是一只强势的猴子,它反而会逃跑。想一想,人难道不也是欺软怕硬吗?

      另外,睾丸素的水平也会影响人们的攻击性。有人在监狱调查发现,那些暴力犯罪者的睾丸素分泌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犯罪者的水平。

      而且,人在青少年时期睾丸素分泌水平是最高的。男性的睾丸素平均水平要比女性高,所以男性的攻击性也一般比女性要强。不过,男性的攻击更多是身体攻击,女性的攻击更多是关系性攻击,比如排挤某个人、搬弄是非之类的。

      外界造成的痛苦、挫折的感觉也会使得人的攻击性上升。比如我们被人撞倒了,或者脚踢到桌子角了,往往会火冒三丈。人们还发现,天气越热的时候,暴力犯罪和骚乱就越多。

      在夏天,那些开着没有空调的车的司机在遇到堵车的时候,按喇叭也按得更多。我自己也有这样的体会,儿子经常让我帮他制作他想要的玩具车,有时候总是做不成功,我和儿子就都容易发火。

      外界的宣传也会增强人们的攻击性。除了渲染暴力的电影电视内容会增强人们的攻击性,跟暴力有关的事物的存在本身也有这种效果。

      比如房间里挂着一把刀。在互相匿名、身份不能辨认的时候,人们的攻击性也会增强。所以,我们在网上会看到这么多的骂战。另外,一个带有攻击性的团体,人数越多的时候,他们做出的暴力行为就越严重。

      这种情况下,个人的自我意识会减弱,头脑更容易发热。前几年一些城市的反日游行中发生的砸车、伤人事件,就是一个例子。所以,越是人多的时候,我们越要努力保持头脑清醒。

      那么,有没有办法可以降低人们的攻击性、让大家快乐地玩耍呢?心理学家找到了这么一些办法:

      除了我们大家都熟知的“树立榜样”,奖励友好的行为也很有效果。有人在幼儿园做过这样的实验。实验者让老师们对小孩的攻击行为不理睬,而去关注孩子们之间友好的行为。几个星期之后,孩子们的攻击行为明显减少了。你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不妨试试这一招。

      此外,“杀鸡儆猴”也是管用的。研究者曾经分别给两组孩子看不同内容的影片,第一组看到的是攻击行为受到奖赏;第二组看到的是攻击行为受到惩罚,看完之后,人们发现,看到攻击行为被惩罚的孩子,比另外一组孩子的攻击行为明显要少。

      还有一种方法,是建立对他人的共情。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当他对一个人越是能够感同身受,就越不大可能去攻击对方。当一个行人横穿马路,被迫停下来的司机大多会狂按喇叭。但如果这个人是一位拄着拐杖颤颤巍巍的老人,按喇叭的情况就会少得多。所以,要减少孩子的攻击性,可以培养他的共情能力,比如可以读一些能够感受他人内心的故事,还可以参与戏剧表演等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