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小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只是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
我小学的时候虽然学习没什么问题,但是字总是不好好写,一会写的特别大,一会又都挤在一起,反正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的作业本,怎么说呢,就感觉像是一半冰山,一半火焰,瘦的瘦死、胖的胖死。
后来老师肯定就急眼了呗,就让我写检查。于是我当时就把我在相声里听到的一段话架骨填肉,组成了一份检查。具体内容现在已经记不太清,不过当时确实因为这份检查自己小小的兴奋了一把,第一次写作诶,而且还让你的目标用户(即老师)非常满意。
最初我也没有要在简书开始写作的打算(其实说自己是写作,我真的有点汗颜,只能说是学习写作罢),工作本身就很紧张,还要照顾家庭,时间真的是不富裕。只是前一段时间上了一个@运营控自媒体的课,有一句话挺触动我的“你每天都看书,都在输入,那你不输出,又怎么验证你的输入是有效的呢?”所以我才决定重新开始写些东西,一个是对自己有个交代,一个也是想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分享出来。
体肥还须少吃饭,人丑就要多读书
一、怎么进行有效的输入
输入,顾名思义就是汲取。把我们自己当作一个容器的话,每次写作都是在向外舀水,总有一天会干枯,所以我们就需要不停的装更多的水才能扛得住持续的舀水。
那么输入都有什么方法呢?
1、肯定是读书了
多读书,但是也要掌握好精读和泛读的尺度,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输入,为了丰富自己,而不是为了在外人面前吹牛逼。
2、当然还有聊天
读书读不进去?没关系,我们可以多和人聊天。你读不进去,有人读的进去。我们可以通过口述把别人读书后的感想汲取过来,多聊点有意义的、有内涵的,别和我一样,整天扯皮。
3、最差了还可以看影视剧
好吧,有的人说我朋友少。没关系,那就看影视剧吧,影视剧都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里面总会有一些内容触动你。或者没事看看探索频道,什么贝爷生存这些,至少我不看,我是不知道有人会喝大象粪便里的水分。(恶~~)
4、实在不行你就去大街上蹲着吧
好吧……以上都不行,没事我还有最后一个办法,去马路上观察生活吧。多看看民情民风,多观察老百姓的故事,也不失为一种方式,而且这种内容成文都是很接地气的。
我曾经和同学商量着要去师范大学买个盒饭在马路边坐着,肯定是会有小姑娘和你搭讪的,毕竟师范类学校男性都是稀缺资源,不过后来没实现,还是拉不下这脸,现在想想还是有点后悔啊……哎
三、怎么评定好与坏
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莎士比亚
好坏的定义每个人不同,所以我们没办法借鉴。但这里面有一些误区,我倒是更想分享给大家。
1、不是说看不懂的书,就是因为我实力不够,也许是文章说的词不达意。
很多时候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就是读不懂,越读越生涩,越读越蒙圈。经常我们在这个时候就会下意识地认为,这书太深奥了!太高端了!一定是我的实力不够,达不到作者的水平。
但是我从运营的角度来说,这样想就错了!运营里经常有一句话“你要把用户当成傻子,但是不要当成傻逼”,用最直白、最浅显的话说出最深刻的道理才是一个出书人最应该做的事。你写了一篇诘屈聱牙、鄙言累句的文章,你想让谁看?读者可不是个个都是文学家。既然是出书,就是为了分享,别人都看不懂,你还想分享什么。
2、不是说读的人越多,夸的人越多,这本书就越好
这么说吧,我举一个最直观的例子,知乎上有很多神回复,简简单单几个字,但是获得的点赞数却是那些认认真真回的的人的几十倍。
可是那些实实在在的想去获取信息知识的人,就对这些毫不感冒了。甚至觉得这些回答哗众取宠,除了卖弄偶有的灵感外毫无意义。
再比如淘宝上,那些评价最多的未必就是最好的,有很多精品都是隐藏在这些表面的浮华之下的。
最主要的是你想要从书里得到什么,你想的能从书里得到那它就是好书,即便一群人说它不好,你想的不能从书里得到,他就是连续十年全球销量第一,对你来说也是废书。
3、通俗,有共鸣、勾起好奇心的才是适合你的好书
反过头来我们在看一本书的好坏,我们同样也是没有办法评定的。一个故事,有的人有了共鸣,那它就是好书,有的人没有共鸣甚至觉得有些矫揉造作,那么就是坏书。所以好坏之分,其实都是在于自己。读了三分钟还想继续读和读了三分钟酒水着了的书,孰好孰坏一目了然,最主要的是它能吸引你,即便它是世人眼中的烂作,它也是你心目中的佳品不是么。
三,读书我们到底应该学习什么
在我看来,长篇也罢短篇也罢,都是由三部分构成:叙事,将故事从A点推进至B点直至Z点结束。描写,为读者描绘出现场感觉;对话,通过语言赋予人物生命。——史蒂芬·金
1、好的书,我们从书里文字的描述,就能让一个活生生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作者将一个文字中的人物从动作、情绪、性格等多方面的细节刻画,让整个人物细腻且丰满。
比如我在读《悟空传》,其实我初读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太认真,但是读着读着我渐渐的融入到了故事中去,也渐渐的理解和感受到了悟空的苦与痛,从而更透彻更深入的了解了这取经路上的苦难和无奈。这就是文章对于人物刻画的细致入微。
2、好的书能够让我们沿着作者的思路前进同时还会有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我们看完故事然后细思,就能够延展到更多更广的层面。
比如我在读《恶意》的时候,我会一直不停的推敲和思考原因和结果,以至于文末的结果和我推断的不一样的时候,我会去想原因。故事情节的顺畅以及结尾出人意料的反转,让我猝不及防,意料之外后进一步了解原因,再深入去探究人性的美与丑、善与恶。这就是文章对于读者心理以及文章逻辑性的严谨的把控准确。
3、好的书能让我们引起共鸣,让我们在阅读的同事,不停的联想到自己或身边的故事,也许我们会完全把自己当成了故事的主人公或者感觉“这文章不就是写给我的么?!”的这种感觉。
比如我在读《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的时候,故事主人公多崎作的经历,其实会让我想到我童年和成年后的一些事情,让我不自觉的自己比对。也正因为我有了类似的经历,才会让我对主人公有更多的了解及更深的羁绊。
四、其实所谓的烂作才是我们更应该输入的
最后我就想说说,书和人一样,不论成败,都是有它存在的价值和它传播分享的意义。但是佳作和败笔其实对于我们或者说对于文学、写作有想法有追求的人来说都是好东西,他们都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借鉴大神的一句话:
通过阅读坏文章,人们能最清楚的约会写作的避忌。他形容,阅读某本特别糟糕的小说,无异于经历了一场文学上的天花预防接种。有人曾引述数学家乔治波利亚在一场数学教学演讲中的话:除了正确理解,人们还必须知道如何错误理解。——史蒂芬金在《写作这回事》
借鉴好的内容,分析不好的内容。然后自我比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写作的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顺。
The End.
我是扛着大王去巡山
爱生活,爱互联网,爱吃
哏儿都青年,一个感性的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