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不知道怎么了,儿童受害事件不断,且越来越匪夷所思。
据银川市永宁县公安局17日通报:
永宁县望远镇政权村十二组6岁女童7月13日李某某走失,后经永宁县公安局寻找,于7月14日在该村一废弃的土房内发现一女童尸体。
经证实是李某某。
经鉴定,系他杀。
目前嫌疑对象已被控制。
经审查,被害人李某某与亲戚苏某一(12岁)、苏某二(7岁)在玩耍过程中从木架跌落导致头部着地当场昏迷。
苏某一害怕李某某苏醒后告诉家长受责罚,遂用一木板击打李某某致其死亡。
这他么是什么操作?
这俩熊孩子发现同伴昏迷,因为怕受家长责罚,索性就把同伴打死了?
喂,这小女孩才6岁啊!还是你们的亲戚、妹妹好嘛!!
十一哥在这里猜测,或许这不是小孩儿本身就狠毒。
这么大孩子心智不成熟,不会考虑后果的严重性,他们主要是害怕,只顾当时自己感受和想法。
这或许主要是家庭教育和成长环境的问题:孩子犯错父母也许经常责罚他们,给他心里造成了一定的阴影。
他们为了躲避责任、受牵连,就草率的做出了狠毒的事来。
等他长大成熟以后,一定万分后悔自责做的傻事,一辈子都要担负罪名和心理阴影活下去。
然而,他们一生的轨迹也将就此改变。
实际上,绝大部分人的人生之路的好与坏,都跟父母教育有很大关系。
2
《爸爸去哪儿3》有一个环节,让夏天和大俊结伴守护冰淇淋,不能被别人吃掉。
孩子本来就是个小馋猫,最终没有抵住胡军言语的诱惑,两人把冰淇淋给吃掉了。
夏天吃完了很坦然,之后她向村长大方地承认错误,说冰淇淋被她吃掉了。
然而,镜头中的大俊,知道自己做错事,竟躲在柜子后面不敢面对。
看到慌乱逃避,害怕爸爸批评的大俊,觉得又好笑又心疼。
没过多久,观众终于知道大俊为什么害怕了。
林永健在知道大俊吃掉冰淇淋之后,很严厉地批评他,甚至还恐吓说:“爸爸不管你了,你自己考虑考虑!”
说完就丢下孩子一个人,自己走了。
大俊的表情很无措,他感到不安、害怕,那是一种被爸爸抛弃的感觉。
很多父母都在犯林永健的错误,他们很害怕孩子犯错,觉得是可耻的事情。
每当孩子犯错了,总会引爆他们的情绪,劈头盖脸就对孩子一顿责骂,或是冷嘲热讽,想用这种方式让孩子长记性。
"让你别爬了,非要爬!"
"摔了吧?活该!叫你不听话。"
"真无语,这么简单的事情也做不好!"
"总是心不在焉,这下老实了吧?"
许多父母相信约束孩子不当行为的办法就是惩罚、责骂。
虽然,他们回忆自己的小时候被惩罚,内心充斥着仇恨、报复、反抗、内疚、自怜等等负面情绪,但依然不敢轻易放弃对孩子的惩罚。
因为他们担心:
“如果我从来不惩罚孩子,那一切不成孩子说了算了?”
“这样显得父母好软弱。孩子以后不就更无法无天了吗?”
他们不是不爱孩子,只是没有意识到这样严厉苛刻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一直处在恐慌中,他们直接感受到的是情感孤立,觉得自己不被接纳。
3
惩罚孩子也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如果孩子犯错是以下这些情况,十一哥觉得还是先不要惩罚孩子为妙。
孩子能力不够
孩子还小,吃饭弄一脸饭粒或者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纯粹属于能力不到,还是放过他吧。
这是孩子成长必然经历的过程,冒然惩罚孩子无益于成长,家长只要耐心引导就好啦。
孩子不知情
孩子一直在努力的学习这个世界的知识,但是他终归懂的比家长少,所以有时候犯的错误,纯粹是由于“不知道”,那么这种情况下惩罚不合适。
比如,如果你的孩子40斤,一下子把一个20斤的孩子推倒了,弄得那个孩子哇哇大哭。
作为家长,还是先别着急训斥孩子,也许孩子也莫名其妙呢:咦,我也没使多大力气啊,对面这家伙咋就倒了呢?
情绪无法控制
“我发起狠来连自己都怕”,这样的情况千万别用在惩罚孩子上。
孩子犯错,家长一下子就来气了,情绪难收。
此时不管对孩子“暴力惩罚”还是“非暴力惩罚”,都可能“过重”。
4
责罚其实也分很多种,除了体罚、责骂外,下面的招数也可以试试哦。
后果体验
孩子什么都想用手摸,家长怎么说都不听,不妨在孩子想直接抓煮熟的饭菜时,让他尝试一下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让孩子被烫一下。
(注意把握好温度,以保证孩子不受伤为前提。)
体验被烫的后果让孩子记忆更加深刻,远比家长不断地说“别碰,烫”来得更有效。
表情告诫
家长平时多和孩子进行眼神交流,孩子做得好,家长给予肯定眼神、满意的笑容;
孩子做错了,给孩子严肃的表情或生气的表情。
表情告诫比体罚来得更温和,往往也能起到不错的效果。
十一哥记得经典美剧《成长的烦恼》中有个情节:
老三ben用了一个什么手段骗了邻居钱,爸爸知道后,没有责骂他,而只是很悲伤的说了句:
你太让爸爸失望了。
Ben看到爸爸失望的眼神一下子就哭出来了。
后来给邻居们纷纷退款,一直退到天黑黑。
罚做家务
这种方法适合喜欢乱扔东西、乱涂乱画的孩子。
家长让孩子参与收拾调皮留下的“残局”,不要所有事情都“代劳”,甚至可以惩罚孩子扫地或擦桌子几天。(提前在家里备好孩子能拿得动的清扫工具)
让孩子知道犯错了要承担后果,也能培养孩子的做家务的好习惯。
用对“Time-Out”方法
“Time-Out”是国外比较常用的教育方法,规则简单、有效,适用年龄段广,3~8岁的孩子均可采用这种方法。
比如,孩子打人,妈妈将孩子带到客厅的一角,跟他说:“妈妈说过打人是不对的,现在你需要在这里待5分钟。”
妈妈定好闹钟后离开。
刚开始孩子也哭闹,后来慢慢平静了下来。
5分钟后妈妈问:“你为什么站在这里。”
孩子说:“不应该欺负人。”
“你能承认错误,妈妈很高兴,去玩吧。”妈妈称赞孩子勇气的同时,拥抱了一下他。
“Time-Out”不是冷暴力,是让孩子知道行为规范,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让情况变得更糟糕的策略。
对孩子进行惩罚时一定要讲明原因,不然只是惩罚,孩子也不知道犯了什么错、怎么改正,惩罚终将成为无用功。
有这样一个视频:
一个来自美国的10岁女孩,因为在学校欺负同学,被校车拒载。
因此她告诉爸爸,自己之后上下学只能由爸爸来接送了。
但是,她的爸爸当即表示,自己不会接送她上下学。
接下来一星期,从家到学校的8公里距离,她必须自己徒步完成。
因为担心孩子安全,爸爸还是会开车跟随在女孩身后。
这样一个短视频,足以给我们提醒:
明确告知孩子,她的行为是不正确的,并且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懂得自己承担后果,有多么重要。
没有一种惩罚方式适合于所有孩子,家长要做的是,多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性格。
当孩子出现不当行为时,以让孩子改正错误为目的,进行一定、恰当的惩罚。
教育孩子,是个长期的事儿,更多的是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智慧。
其实,更为重要的是家长自身:
孩子为人处世多从模仿家长开始,孩子的一言一行跟家长的行为有直接关系。
如果孩子因为模仿家长而犯下了错误,家长要先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给孩子做了不好的示范。
教育孩子,其实往往是帮助家长在找到更好的自己。
看完三件事:如果看完这篇文章,你觉得对你有帮助,可否帮我三个忙。
1.点赞,干货就应该让更多人看到
2.在简书上关注我和我的文章,保持长期的联系。
3.在公众号里搜索“我是冯十一”,关注后送你52本经典育儿电子书PDF、Top50优秀绘本音频和6部适合跟孩子一起观看的迪士尼电影
诚挚的道一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