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1、如果做好一个妈妈需要能力的话,这就是最核心的能力。这个能力与妈妈的学历、社会地位、经济程度都没有关系,它只是一种与婴儿“共情”的能力,一种令母婴之间的情感自由流动的能力。 ❇️理解婴儿的需求,不是给她你“认为”她需要的,而是放下成见,去看见她。你越是执着于“我认为”,你就越看不见她的真实需求。
2、在自己做了父母之后,我也会觉得无论我做什么,都是对子女好。这样的盲目与自大是代际相传的。一个人只有清醒地认识到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才会对父母之职有所敬畏,才会自省与自查,才会避免无意识的代际伤害。一个人认识到这一点,他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客观认识自己父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会痛苦地追溯到自我创伤的来源,他会发现父母的局限甚至不堪,他会感到无能为力、愤怒、绝望怨恨。他只有承认了这份无能为力、愤怒、绝望、怨恨,才可能走出来,脱胎换骨,用真正理解的眼光重新打量父母。
【心得】看见
有时候,人是盲目的,他只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看不到真实的世界。
就像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有的父母,只能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孩子,因此,他们会用自认为“对孩子好”的方式去对待孩子,却无法看清孩子的真实需求。
这种盲目有时候是来源于你的原生家庭,当你的儿时表达真实需求的行为也不被接受时,你就会用“这样是为了我好”来进行自我催眠,陷入催眠状态的你,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孩子,因为被催眠的你坚信这真的是“为了孩子好”。
但是,内心的小孩是不那么容易被催眠的,只有当你看透迷雾的笼罩,看到内心的深处,你才会发现,你原来有那么真实的需求被压抑了。
于是你开始自省,审视自己,审视自己和父母、自己和孩子的关系,从局限中走出来,看到更广阔、更真实的世界和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