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 、前言
每天分享一些学习“得到”上吴军老师专栏“谷歌方法论”的学习心得。自己在学习了吴军老师之前的专栏“硅谷来信”和现在的“谷歌方法论”一年多之后,才真正体会到了“输出”的意义。阅读文章本身是一种被动的“输入”,学习效果有限,但是如果能够每天写一些自己的学习心得,那么就能够变“被动”为“主动”,实现学习效果的指数级增长。
一、伤害我们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我们对待问题的态度
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事实上,能够真正领悟并接受这句话内含的人并不多。绝大多数的人打心眼里还是认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个概念,认为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这也是为什么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一万小时定律”能够如此风靡的原因。因为它体现出的逻辑内含就是“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但是正如吴军老师曾经讲过的:构成成功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一万小时定律”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另一方面,所谓的“对”,“错”,“成功”不过是我们人类定义的概念罢了。在这个宇宙中根本就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对与错”。举个例子,在生物学的角度来看,食肉动物捕食了食草动物,这是好事吗?从整个生态系统来看,这当然是好事,但是对于食草动物就不是了。同样的,当年人类研制成功原子弹,对于科学界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但也许未来的某个时候,我们地球也可能会因此而被毁灭。
所以我认为如果完全以常规的眼光去看待所有的事物,可能会经常陷入无谓的焦虑之中。我非常喜欢“沉思录”中的一句话:伤害我们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我们对待问题的态度。为什么非要按照既定的、常规的思维去看待问题,而不能换一种思路呢?举个经典的例子:几百年前,牛顿放松的坐在一颗苹果树下思考问题。这时,一个苹果掉到了他的头上。如果按照常规思维来看,这当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这不仅打断了牛顿的思路,而且还砸疼了他的头;但是按照生物学思维来看,这既不是一件好事,也不是已经坏事,而是一件“中性”的事情,因为苹果成熟落到地上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而牛顿的过人之处在于他能够以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式去看待事物,并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任何事物,从中发现了万有引力。
在投资当中就更是如此,一个人在做出投资的动作之前,即使他做好了一切的准备工作,也并不能够保证一定能够赚钱。前一秒刚买入了某种资产,结果马上就出了利空消息,股价大跌。这种事情再常见不过了。所以我始终认为,在投资中,研究基本面和技术分析的能力都不一定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要有一个好的心态。
正如著名的管理学家斯蒂芬·科维在他的名著“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到的“影响圈”概念,始终把自己的关注焦点放在自己的“影响圈”内,而不是纠结于自己的“关注圈”,做好自己能够控制的事情,那么相信“成事”之日也就不会太远了。
二、见识比才干更重要
对比“见识”与“才干”这两个概念,我认为它们的关系就好比是“道”与“术”的关系一样。光有“术”,没有“道”,难成大事。“才干”决定了一个人能够跳多高,而“见识”决定了一个人天花板的高度。
这个世界上从来就不缺少有才干的人,但是有见识的人却始终是少数。人们常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但是要做出正确的选择,足够的见识是必不可少的。举个例子,马云当年游历美国之后,见识到了互联网必将在未来改变世界,于是义无反顾的投身到了互联网的创业之中。客观的讲,就技术水平与管理能力而言,马云在与他同时代的那批人当中未必是最高的。而支撑他最终能够取得巨大成就的正是他的见识,他看到了别人都没有看到的互联网的未来。
在这个时代,我认为真正的“穷人”不再是缺少物质上的财富,而是“见识”上的不足。处于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之间最大的差距正是见识上的差距,而这恰恰是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更多系列文章,请关注我的“币乎”公众号:币圈践行录
币圈践行录的主页:https://bihu.com/people/4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