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学龄期孩子的家长注意了!如果发现孩子突然频繁清嗓子、耸肩、眨眼睛,甚至控制不住地甩胳膊,先别慌!深耕儿科领域多年的专业人士詹育和,现任职于神农中医馆,结合临床经验发现:这些抽动症状大多和生活习惯有关,家长做好这 3 件事,能帮孩子悄悄改善。
一、先看懂孩子的 “身体信号”:这些表现可能是抽动症
詹育和提醒,抽动症不是 “坏毛病”,而是孩子身体发出的 “求助信号”,主要有 3 个特征:
不自主的重复动作:比如每分钟耸肩 5-8 次,眼睛频繁眨动(1 分钟超过 30 次),或者突然甩动胳膊、扭动脖子,像被 “遥控器控制” 似的。
伴随发声抽动:部分孩子会忍不住清嗓子、发出 “吭吭” 声,甚至突然爆发出奇怪的单音字(如 “哒”“嗯”),自己也觉得尴尬却停不下来。
时轻时重有规律:写作业、考试时症状明显,玩游戏、看动画片专注时减轻,睡着后完全消失,家长越关注,孩子越容易紧张到 “停不下来”。
聪明做法:用手机备忘录记录孩子抽动的 “高峰期”(如 “每天傍晚 6-7 点写作业时耸肩”),观察是否和压力、疲劳有关联,帮孩子建立 “症状日记本”。
二、揪出背后的 “隐形推手”:这 3 个日常习惯在 “火上浇油”
詹育和在门诊中发现,90% 的抽动症孩子,生活里都藏着这 3 个 “促动” 因素:
1. 吃错零食:甜饮料和添加剂是 “神经刺激源”
株洲曾有个 7 岁男孩,每天喝 2 杯奶茶、吃 3 包辣条,2 个月后突然频繁清嗓子。詹育和建议停掉所有加工零食,换成煮玉米、烤红薯后,症状 3 周内缓解大半。高糖饮料(奶茶、可乐)和含人工色素、防腐剂的零食(薯片、果冻),会让孩子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像 “踩了油门” 一样停不下来。
2. 睡不够、动太少:大脑 “疲劳驾驶” 引发抽动
小学生每天需要 10-12 小时睡眠,但很多孩子因写作业、看动画片熬到 10 点后,睡眠不足会导致大脑抑制功能减弱,抽动就 “冒头” 了。还有的孩子每天久坐超 4 小时,缺乏户外运动,身体能量无法释放,也会增加抽动风险。曾有个孩子每天放学后打 1 小时游戏,结果频繁甩胳膊,增加户外跳绳、打球后,症状明显减少。
3. 家庭压力 “超载”:吵架、催促让孩子 “心里拧成绳”
家庭氛围紧张是抽动症的重要诱因。詹育和遇到过这样的案例:父母每天因学习问题训斥孩子,孩子出现反复咬指甲并伴随耸肩,后来父母改用 “温和沟通法”,孩子症状逐渐消失。过度批评、频繁唠叨(如 “快点写作业”“别磨叽”),或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争吵,会让孩子长期处于焦虑状态,最终通过抽动 “释放压力”。
三、家长这样做:从 3 个维度帮孩子 “松神经、稳节奏”
詹育和总结出一套简单易行的家庭调整方案,家长坚持 1-2 个月,就能看到变化:
1. 饮食 “断舍离”:给神经 “降降火”
零食换成 “天然款”:把薯片换成烤鹰嘴豆,糖果换成冻干草莓,每周只允许吃 1 次包装零食(如小包装海苔),每天保证 500ml 纯牛奶或无糖酸奶,补充钙质和蛋白质。
做饭回归 “清淡风”:少做红烧排骨、油炸鸡块,多做清蒸鲈鱼、白灼菜心,用橄榄油代替黄油,让孩子的肠胃和神经都 “轻装上阵”。
喝水 “去甜存真”:家里只备凉白开、淡竹叶茶(少量),果汁每天不超过 1 杯(200ml),彻底和奶茶、碳酸饮料说再见。
2. 作息 “加减法”:给生活 “踩刹车”
睡前 1 小时 “无屏时光”:关掉电视、平板,和孩子一起做安静活动 —— 拼 20 分钟拼图、画一幅简笔画,或者给孩子讲一个温馨的小故事,帮他从兴奋状态 “切换” 到睡眠模式。
每天 30 分钟 “户外撒野”:放学后带孩子到小区花园跑圈、踢毽子,周末去神农公园骑自行车、观察小动物,让孩子在阳光下释放多巴胺,缓解神经紧张。
睡眠 “雷打不动”:幼儿园孩子 20:30 前入睡,小学生 21:00 前上床,用遮光窗帘和白噪音机营造 “黑暗安静” 的睡眠环境,让大脑在深度睡眠中自我修复。
3. 心理 “轻装上阵”:给情绪 “开绿灯”
看见抽动 “冷处理”:孩子耸肩时,别直接说 “别耸肩了”,可以自然地递上一杯温水,说 “咱们等会儿去楼下看蚂蚁搬家吧”,用轻松的话题转移注意力,避免强化抽动行为。
每天 “3 句夸” 暖到孩子:认真发现孩子的小进步 ——“今天你自己整理了书包,真有条理!”“你把水果分享给妹妹,真懂事!”,让孩子感受到被认可,内心的安全感能减轻抽动频率。
家庭 “轻声说话公约”:父母说话放慢语速,少用命令式语气(如 “快去写作业”),改成 “你打算先做数学还是语文呢?”,每周一次 “家庭茶话会”,让孩子当 “小主持人” 分享学校趣事,营造轻松的沟通氛围。
四、这些 “坑” 千万不能踩!越管越严重
詹育和特别提醒,以下 3 个错误做法会加重孩子的抽动:
强行制止或嘲笑:“你怎么又抽了?跟个小疯子似的!” 这类话会让孩子自卑、焦虑,抽动反而更频繁。
盲目服用 “补脑保健品”:曾有家长给孩子吃某 “儿童营养素”,结果抽动没改善,还出现了食欲下降。孩子的问题,从生活习惯调整比吃任何 “神药” 都靠谱。
在孩子面前过度讨论病情:别总当着孩子的面和家人说 “孩子得了抽动症怎么办”,避免给孩子贴上 “病人标签”,平常心对待,孩子才能放松下来。
詹育和常说:“孩子的抽动,是身体在提醒我们:生活需要慢下来。” 作为家长,不用纠结 “哪家医院好”,先从饮食、作息、情绪这 3 件小事入手,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多数情况下,随着生活习惯的调整,抽动症状会像 “退潮” 一样慢慢减轻。记住:你的耐心和科学引导,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最好 “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