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人的楚文化情怀
张小笨
在旅游界有这样一句话说,两汉文化看徐州,明清文化看北京。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汉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大汉一朝,让我们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真正的身份。我们是汉人,讲的是汉语,写的是汉字,服装叫汉服,民族叫汉族。也是大汉一朝让华夏民族找到了正本清源。说徐州是汉文化的发祥地。言不为过。
但徐州人对于楚文化一样是情有独钟。西楚霸王项羽在徐州人的心目中,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虽败犹荣。宋朝著名女诗人李清照有诗专写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在徐州,无论柳絮纷飞,还是暖阳斜照,在徐州的大街小巷,常能看到三五成群围观的下棋人。或静静地观战,或脸红地争吵,这楚河汉界的沙场让老老少少忘记了饥饿和回家。我去过很多地方,没有见过比徐州老百姓更热爱象棋的,究其原因,我想可能是,在2000多年的历史画卷中,徐州人始终难舍对“汉皇故里”和“西楚故都”的爱恋,始终纠结刘邦和项羽谁是谁非的价值判断。
秦末起义军领袖项羽,巨鹿之战大破秦军主力,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今徐州),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为汉王刘邦所败,在乌江杀爱妾而自刎,“霸王别姬”传为千古佳话。徐州人为纪念“霸王”,至今仍有在民间宴席上将微山湖老鳖(甲鱼)和乌鸡一起烹煮的传统吃法,可能是同情项羽的缘故,美其名曰“霸王别姬”。
当时,项羽灭暴秦,册封十八路诸侯,威震海内。司马迁评价道:“大政皆由羽出,号称西楚霸王,权同皇帝。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徐州人也很喜爱这位英年早逝的盖世英雄,其建在户部山顶的戏马台,千百年来被很好地保护下来,至今经常有游人前去参观凭吊。秋风戏马,在闹市红尘中,幽幽静待霸王点兵,独成一景。
而作为徐州楚文化重要符号之一的西楚霸王故宫,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近年来,在彭城路壹号(原市级机关北大院所在地)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发现地下有大量古建筑的残垣断壁、柱础、石案等,经考证就是西楚故宫所在地。在附近的基础挖掘中,也发现南北朝的粮仓、汉代的鹅卵石小路和冶炼作坊。特别是多处楚汉时期大型宫殿的夯土台基和板瓦、筒瓦、瓦当等建筑材料,显示这里恰好是位于古城中轴线北端的西楚大型建筑群。
有诗曰,“九里山前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顺风吹动乌江水,恰似虞姬别霸王。”这缘于两千年前刘邦设下“十面埋伏”与项羽在此处的一场生死厮杀。如今,九里山已成为绿树婆娑、风景秀美、具有鲜明的楚汉文化底蕴的旅游景区。传说,当年项羽从秦咸阳掠来的无数宝藏在此不知所踪。古往今来,不知多少寻宝侠客和探宝高手,暗访私察,也为徐州这座城市笼上了神秘的面纱。
徐州人爱吃烙馍,传说也与楚汉之战有关。当年项羽兵败,官兵连日饥饿,刘邦派韩信追击。韩信心生一计,找来巧妇做饼诱敌。那时的饼又大又厚,一时不能熟透。项羽兵马很快就要过去,韩信就向巧妇说:“你快把面捋捋摸摸、弄薄弄熟,越快越好。”巧妇急中生智,就用一个圆棍一擀,将面擀得薄薄的,放在铁鏊子上一翻一正,面就熟了。韩信遂令一个老头挑去卖。从此“烙馍”传为佳话,人们都争相学做,烙馍也就成了徐州的特产。直到今天,吃烙馍成了徐州人的爱好。
项羽喜欢彭城,认为是豪杰层出之地。徐州人也喜欢项羽,“不以成败论英雄”,喜欢他争强好胜,直面困难,不甘服输,敢爱敢恨的男子汉性格。现在徐州的小儿争斗,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有种,就站出来。多么像与项羽同时期反秦的义军首领陈胜之言,“帝王将相宁有种乎?”
项羽说,“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可胜利后项羽不回故乡,却定都彭城,可见他对徐州情有独钟。这也是令史家捉摸不透、屡遭非议的举措。或许霸王看中了这块难守易攻的战略要地,或许是他爱上了这一片南秀北雄土地上的才子佳人,或许他还想以徐州这片宝地开疆辟土施展更大的抱负……多少血雨腥风,爱恨情仇,当尘埃落定,一切都成为历史,但徐州这座城市,却一直记得“霸王别姬”和烙馍的味道……因为楚文化已深植于徐州的血脉中,融入了人们的衣食住行。
而在当下,徐州在彰显汉风的同时,亦在张扬楚韵。楚韵汉风共生共存,显现出的是徐州文化的厚度与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