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赢者把生活看作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一个角斗场。一般人看事情多用二分法:非强即弱,非胜即败。其实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够的立足空间,他人之得不必就视为自己之失。”这是柯维博士在书中对双赢者的描述,不把世界看成一个零合游戏场,而是有足够的蛋糕可供分配。双赢,是一起把蛋糕做大,而不是去抢别人的蛋糕。
一、赢/输模式的形成——从小时教育开始
可能很多70后和我一样,从小接受的教育,是零合游戏的思维,我赢,别人就要输;我夺得班级成绩第一,别人就只能屈居其后;在家里,大人总是喜欢把孩子进行比较,好孩子会得到更多的爱、理解和耐心,这就营造了赢/输模式的氛围。一旦爱被附加条件,孩子们就会认为自价值只有通过比较和竞争才能实现。独生子女家庭,虽然没有了自家兄弟姐妹的竞争,但“别人家的孩子”永远是对标的对象。学校的等级制度只强调竞争和比较,完全忽视学生的潜能和天赋,而这种等级又是社会价值的载体,它可以让你一路畅通,也可以让你处处碰壁。教育的核心就是竞争,不是合作,即便有合作,也往往少不了尔虞我诈。因此,双赢思维,于我而言,是比较困难的,因而写这篇也就比较考验自我。很多时候,赢/输已经成了思维定式,是自小时候就养成的,虽然从理智上接受了双赢模式,但感情上,本能反应上,还是会不自觉得的偏向于赢/输模式。
但赢/输模式不可能长期持续,输的一方,不可能一直甘于输的局面,交易最终将会改变为双赢,或者交易终止。
二、双赢思维的培养与完成
如何改变这种思维模式?书里介绍了双赢品德、双赢关系、双赢协议、双赢体系、双赢过程的五个要领。关键在于换位思考,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要太计较小的得失,把心态放宽一些,与周围的人建立情感账户,以影响圈为核心,通过以礼相待,尊重和欣赏对方及其不同观点来进行感情投资。
柯维博士建议不同的人和机构采用以下四个步骤完成双赢过程:
首先,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真正理解对方的想法、需要和顾虑,有时甚至比对方理解得更透彻。
其次,认清主要问题和顾虑(而非立场)。
第三,确定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
第四,实现这种结果的各种可能途径。
如果实在无法达成共识,实现双赢,就不如好聚好散(放弃交易)。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康德尔大楼收购案中,就充分运用了双赢思维。特朗普先是提议购买,但他了解到地产商康德尔无意出售房屋后,而是想给后人留下长期稳定的现金充来源事,立即放弃购买的策略,改为签下一份时间足够长的租赁合同,最后他确实成功了。
双赢思维说起来容易,但是践行是很不易的,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被惯性思维带着走,只有自己多修炼,慢慢提升认知境界,纠正惯性思维,向理性双赢的方向发展。
三、双赢思维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1、让上、下级目标一致的制度安排
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在一个团队内部实现双赢?既有利于团队整体的发展,也有利于团队成员个人的成长、收益。柯维博士说,你鼓励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好的制度要鼓励团队整体的发展和收益,而不是极少数人获利。比如利益分配上,按照贡献分配利润,但作为知识工作者,个人在团队中的贡献是比较难以量化的,首先就要以团队整体的贡献来切分蛋糕,也就是在总蛋糕做大了的情况下,团队整理的蛋糕会变大;在团队领导与队员的利益分配上,需要将队员的贡献、进步,与团队领导的收益挂钩,团队领导不仅仅是要自己取得收益,更重要的是要带领团队进步。因此,管理团队,培养队员,也是团队领导的工作,激励机制就必须要以此为目标来设置。
柯维博士举了一家零售店的例子,店里的店长销售业绩很好,店员却很差,总裁认为是店员需要培训;柯维博士在现场观察,却发现店长总是先己后人,把收银机里的所有业绩都归给自己;把库存、备货和清扫等不直接产生收益的工作交给了店员,才导致店长业绩好于店员。解决方法就是调整薪资体系,只有店员赚到钱,店长才可能有钱赚。将店长的需求和目标同店员的结合起来以后,人际关系的培训问题不复存在,关键是建立真正双赢的奖励体系。书里没有具体说薪资体系的调整方案,我想,大概是店员按销售量/利润提成,而店长按店员们的销售总量/利润提成,这样,店长必须要帮助店员提升业绩,而不是一个人冲在前面,把店员的利益、积极性都抹杀了。
2、扩大表彰范围,是个好主意吗?
书里还举了个例子,一家房产公司,在年度表彰大会上有40人获奖,而总共800人的团队里,另外760人就成为了失败者;一年后的表彰大会,柯维博士以双赢为目标进行了调整,参会1000多人,有800人获奖,关键是这800人取得了上年那40人相同的业绩。对此,我还不太能理解,800人获奖,剩余的200多人,不是失败感更强了吗?而获奖的800多人,会不会有大锅饭的感觉?中奖面太宽,还有激励作用吗?
从成效看,确实业绩增长很明显,但光靠年终表彰可能难以实现这样的业绩,其间应该还做了很多激励工作,只是书中没有列出。要想实现从40人到800人取得高业绩,应该不是改变一下获奖人数就能达到的。这种方法也未必有普适性。个人估计,应该是整体市场增长,使获奖标准更容易达成(虽然具体的业绩数据,每一人的业务量和赚得的利润都和前一年的40人一样多),但实现的难度应该是比上年有所下降。
可能要了解本案例的详情,才能学到其中精髓,光是扩大表彰范围,个人觉得并不是个好的双赢策略。
3、对80、90后的双赢策略
人类喜欢短期即时奖励,这也是网络游戏如此让人沉迷的原因,打了怪就能升级,自然能吸引人继续打怪,而现实工作、学习中,很多奖励是需要时间才能显现的,如何把奖励变得更即时、可见,也许是激励的一条思路。当然,因为企业本身业绩的实现,并不是即时的,给员工的很多物质反馈,也难以即时;但一个口头点赞、一个鼓励的微笑,也都可以成为即时奖励,毕竟,双赢的“赢”,并不完全是物质上的获得;对于80、90后来说,他们生活在物质丰富的时代,经济压力较小;精神上的鼓励,更好的发展空间,自我实现的需求满足,可能更具吸引力;加上这一代的父母大多奉行“鼓励式教育”,员工对鼓励的需求更大,更难接受直接的批评和指责,可能一言不合就辞职走人。企业如果能更多的换位到80、90后的角度,考虑他们的述求,通过类似游戏的方式,调动团队积极性,提供即时的非物质激励,就能满足员工的大部分需求,进而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通常情况下,问题都源于体系,而不是人。再好的人置身于一个糟糕的体系中,也不会有好结果。想赏花就要先浇水。如果一个企业,换了几批人,都出现同样的问题;如果一个政府,换了N多领导,仍然腐败不断;可能就是制度体系的问题了,
以双赢思维来制定制度,从源头解决矛盾,应该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工作,从对方角度考虑“赢”的需求点,平衡好企业、股东、员工、消费者的利益。
重读《双赢思维》,我对于换位思考,寻找双方利益最佳平衡点,有了更多的认识,但践行仍需要时时提醒自己,避免掉入惯行思维的陷阱。在企业管理中,要将双赢思维内化到制度里,通过制度安排,化解矛盾,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