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就知道这本书,却没有当回事,感觉暂时没有必要读。很多好书在读完以后都有这样的感觉,这本也是,也就是说越早越好,但我们在没读之前,往往不知道到底有多好。知道如何阅读,这是认真读书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你对知识的吸收才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快。
微信公众号槽边往事的主理人和菜头,也写过该书书评,还认识它的译者。
我之所以认真翻开这本书是因为公众号“刘澜每日一讲领导力”的主理人刘澜老师。他并没有向我推荐这本书。他在公众号里提到给一个大公司培训一年,而且都是中层管理人员,反响很好却没有效果。到第二年,还让他继续培训,后来发现不是培训不好,而是这些人不会学习。这还是管理人员,都不会学习。
跟他们一对比,我也不会学习。
如何学习还是先从学会“如何阅读”开始。
很多人对学习有误区,对什么是进步有误区。
1.以为藏书就能学到知识,买了很多书却没有好好读或者读得非常慢。
2.以为知道了,就是学到了。比如刘澜老师讲的领导力十句口诀,但凡听过一遍课程,都能说上几句口诀。以为只要拿着书翻翻翻,就是在学习。看看他们的书评就知道,草草的写上几句,甚至有人只是点个三星五星。就夸夸其谈,对别人说我读过这本书。
其实我最应该学习的,也是所有不会阅读的人应该学习的,是“如何学习”、“如何阅读”、“如何思考”、“如何写作”(写作是思考的工具,好的思考者必须具备这项技能)、“如何提问”,本质上这五个主题是一个主题“如何学习”。越学习越知道有多难,要学的东西太多了。但是不做这五个主题阅读,永远学不会真正阅读。
慢慢来,一步一个脚印,别无他路。
本书第一篇第一章第一小段就说,这本书是为那些想把读书的主要目的当作是增进理解能力的人而写,然后把读书分为四个层次。
一共有四种层次的阅读。我们称之为层次,而不称为种类的原因是,严格来说,种类是样样都不相同的,而层次却是再高的层次也包含了较低层次的特性。也就是说,阅读的层次是渐进的。第一层次的阅读并没有在第二层次的阅读中消失,第二层又包含在第三层中,第三层又在第四层中。事实上,第四层是最高的阅读层次,包括了所有的阅读层次,也超过了所有的层次。
第一层次是基础阅读。
连岳说,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只要会吃饭,就会阅读,只要有时间吃饭,就有时间阅读。
除非一个人能阅读,否则没有人能从一本教他如何如何的书中学到东西。特别就一本教人如何阅读的书来说,它的读者必须有某种程度的阅读能力才行。
第二层次是检视阅读。
略读或粗读是检视阅读的第一个子层次。你脑中的目标是要发现这本书值不值得多花时间仔细阅读。其次,就算你决定了不再多花时间仔细阅读这本书,略读也能告诉你许多跟这本书有关的事。
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
只注意你能理解的部分,不要为一些没法立即了解的东西而停顿。
在读第二遍的时候,你对那个地方的了解可能会多一些,但是在那之前,你必须至少将这本书先从头到尾读一遍才行。
你从头到尾读了一遍之后的了解——就算只有50%或更少——能帮助你在后来重读第一次略过的部分时,增进理解。
就算你不重读,对一本难度很高的书了解了一半,也比什么都不了解来得要好些——如果你让自己在一碰上困难的地方就停住,最后就可能对这本书真的一无所知了。
用这种快速浏览的方式来阅读一本书,就像是一个打谷的过程,能帮助你从糙糠中过滤出真正营养的谷核。
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慢不该慢到不值得,快不该快到有损于满足与理解。
看每一条的目录,都能有所理解,这本书的基本架构你就懂了。
第三层次是分析阅读。
分析阅读又有四个规则
(1)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读的是哪一类书,而且要越早知道越好。最好早在你开始阅读之前就先知道。
(2)使用一个单一的句子,或最多几句话(一小段文字)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找出一本书在干什么,也就是在发现这本书的主题或重点。
(3)将书中重要篇章列举出来,说明它们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的架构。
每一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你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
你可以借着作者对内容提示的指引来读,但永远要记得,最后找出一个架构是读者的责任,就跟当初作者有责任自己设定一个架构一样。只有当你读完整本书时,才能诚实地放下这个责任。
可读性最高的作品是作者达到了建筑学上最完整的整体架构。最好的书都有最睿智的架构。虽然他们通常比一些差一点的书要复杂一些,但他们的复杂也是一种单纯,因为他们的各个部分都组织得更完善,也更统一。
(4)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或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第四个层次是主题阅读。
这个有点难,大多数人做不到。如果你做到了,就超过了95%的人。
在作主题阅读时,第一个要求就是知道: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来说,所牵涉的绝对不是一本书而已。第二个要求则是:要知道就总的来说,应该读的是哪些书?第二个要求比第一个要求还难做到。
在主题阅读中,是书在服务你,而不是你在服务书。因此,主题阅读是最主动的一种阅读法。当然,分析阅读也需要主动的阅读方式。但是你在分析阅读一本书时,你就像是把书当作主人,供他使唤。而你在做主题阅读时,却一定要做书的主人。
在主题阅读中一共有五个步骤。这些步骤我们不该称之为规则——虽然也许我们会——因为只要漏掉其中一个步骤,主题阅读就会变得很困难,甚至读不下去了。我们会简略地介绍一下这些步骤的顺序,不过这些步骤彼此之间还是可以互相取代的。
一、观察研究范围:主题阅读的准备阶段
(1)针对你要研究的主题,设计一份试验性的书目。你可以参考图书馆目录、专家的建议与书中的书目索引。
(2)浏览这份书目上所有的书,确定哪些与你的主题相关,并就你的主题建立起清楚的概念。
二、主题阅读:阅读所有第一阶段收集到的书籍
(1)浏览所有在第一阶段被认定与你主题相关的书,找出最相关的章节。
(2)根据主题创造出一套中立的词汇,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无论作者是否实际用到这些词汇,所有的作者,或至少绝大部分的作者都可以用这套词汇来诠释。
(3)建立一个中立的主旨,列出一连串的问题——无论作者是否明白谈过这些问题,所有的作者,或者至少大多数的作者都要能解读为针对这些问题提供了他们的回答。
(4)界定主要及次要的议题。然后将作者针对各个问题的不同意见整理陈列在各个议题之旁。你要记住,各个作者之间或之中,不见得一定存在着某个议题。有时候,你需要针对一些不是作者主要关心范围的事情,把他的观点解读,才能建构出这种议题。
(5)分析这些讨论。这得把问题和议题按顺序排列,以求突显主题。比较有共通性的议题,要放在比较没有共通性的议题之前。各个议题之间的关系也要清楚地界定出来。
注意:理想上,要一直保持对话式的疏离与客观。要做到这一点,每当你要解读某个作家对一个议题的观点时,必须从他自己的文章中引一段话来并列。
如果这本书是属于更高层次的书——只占浩瀚书海一小部分的书——你在重读时会发现这本书好像与你一起成长了。
一本书怎么会跟你一起成长呢?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一本书只要写完出版了,就不会改变了。只是你到这时才会开始明白,你最初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这本书的层次就远超过你,现在你重读时仍然超过你,未来很可能也一直超过你。因为这是一本真正的好书——我们可说是伟大的书——所以可以适应不同层次的需要。你先前读过的时候感到心智上的成长,并不是虚假的。那本书的确提升了你。但是现在,就算你已经变得更有智慧也更有知识,这样的书还是能提升你,而且直到你生命的尽头。
显然并没有很多书能为我们做到这一点,我们评估这样的书应该不超过一百本。
你该自己去找出对你有特殊价值的书来。这样的书能教你很多关于阅读与生命的事情。这样的书你会想一读再读。这也是会帮助你不断成长的书。
大多数人对书有一种敬畏感,认为能写书的人都是大神(包括我)。
后来听得到APP张凯老师说读书不能有敬畏感,把读书当作和年长的大哥聊天,这种想法比原先好一点,却还是抹不去心里的敬畏感,毕竟人家要比我懂的多得多。
看了4月23日得到APP罗振宇老师的首届“破万卷节”直播,豁然开朗。他说要把书的作者当成保姆、保安、勤务兵,自己当皇帝。有了这种心态,就可以让几本书的作者坐到你的书桌前,互相聊聊天。我甚至想象准备好瓜子、咖啡和糖果,来来来,你们随便聊。我负责吸收我想要的知识就好了。
让书和书产生对话,好处是:如果几本书观点相同,你会对这个观点的认识更加深刻。如果观点不同,你自然会对这个观点的对错有所分辨。甚至让两个观点相结合,擦出火花。
读书时你还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做好标记或者写笔记。比如第一次用黑色,第二次用红色,第三次用蓝色,这样就可以让不同阶段的自己互相对话。
以解决问题为驱动,有很强的目的性与系统性,这是德鲁克阅读法,以年为单位,专攻某一专业的书,或者专攻一位重要作者的书,不怕厚书和难书,迫使自己成为专家。刘澜老师说你如果能就一个概念侃侃而谈8小时,你就真的弄懂了这个概念。照这个标准,我这一辈子能弄懂几个概念就不错了,就是牛人了。
我准备用2020年一整年的时间来做“如何阅读”这个主题。 在得到APP和微信读书APP上一共搜出了二十多本和如何阅读有关的书,并且都购买了会员,还买了几本纸质书。书单我就不列举了,这篇书评已经够长了。
有时候真的觉得很难,但是有价值的学习一定是不轻松的。反过来想想,读书是一种非常好的放松方式,书上的字就是作者说出来的话,做笔记就是尝试理解并和作者互动。这就是在和高人聊天。
这么好的成长机会,我怎么会放弃呢?
又读完了一本好书,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