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由肖央主演的剧情犯罪电影《误杀》斩获了13.33亿的票房。
这部电影除了在剧情上有着精彩的多层反转设计,同时还让观众看到了肖央演技派的一面。
3年之后,肖央再次主演了《误杀2》。
票房比前作少了两亿,但同样有着高达11.21亿的票房。
在口碑上,《误杀2》被《误杀》甩了好几条街。
27万人给《误杀2》打出了5.7的分数,不管是人数还是评分都远远低于前作。
出现这种差异其实很正常,剧情决定了这是一部与前作完全不同的电影。
电影开头,肖央饰演的父亲林日朗持枪挟持了医院的众多医生和病人。
不过他并不图财也不害命,而是想要一颗能够救儿子命的移植心脏。
之前林日朗的儿子已经配型成功,用于移植的心脏也已经到位。
就在林日朗借了高利贷把手术费凑齐时,心脏却被当地市长私下夺走了。
为了救儿子的性命,林日朗决定放手一搏,持枪控制医院后他在记者面前吐露了事情真相。
不过面对已经做完手术的市长儿子,林日朗即使心中不甘却也难以做出抢夺回来的行径。
最后林日朗把自己的心脏移植给了儿子,而市长以及一系列相关人等也受到了惩罚。
从剧情上来看,《误杀2》与《误杀》并没有什么太大关系,强行扯一起可能就是电影名、父爱的主题以及肖央这位主演。
不过在具体呈现上,这两部电影完全是不同的思路。
《误杀》以母女误杀督察长的儿子为开端,牵扯出了父亲李维杰为了掩盖真相而设计的种种迷局。
电影虽说是以父爱为人物动机,但在剧情上却是以精彩的悬疑故事为主,越到最后越有一种解密上的爽快感。
如果不是电影结尾强行加了忏悔自首的情节,评分应该还能更高。
《误杀2》与前作相反,悬疑故事只能算是串联剧情的线索,主要用于体现“父爱”和“不公”这两个命题。
比如男主与儿子,市长与儿子,警察与女儿.....
如果单从名字来说,《误杀2》其实有些跑题。
第一部是母女误杀了拉韫的儿子,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后面剧情。
第二部误杀了什么呢?最后狙击手打死男主?
这个误杀情节在电影故事中的分量可就远远不及前作了。
文不对题的结果就是观影体验差别极大。
有网友吐槽其实可以改名的。
但从市场角度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如果重新取一个名字,《误杀2》的票房未必有现在这么高,而且在宣发时还要花大力气对电影多做说明。
现在简单直接用了这个名字,大多数人都当成了续作,省去了很多周折。
再加上剧本质量本身还不错,最后反而是一种最优选择。
肖央饰演的林日朗在片中再次贡献了相当精彩的演技。
比如在得知儿子的移植心脏被夺走时,他先是愤怒的把医生拽起来按到书柜上,之后又开始卑微的乞求医生把心脏还回来。
这种心态上的转变以及表演上的层次感需要花很大力气去琢磨。
故事的几次反转设计的也都挺用心,比较符合逻辑。
比如林日朗挟持医院众人后说出了自己的经历和诉求,从而得到了众多市民的同情。
但警察随后就在他家里发现了刚写完的剧本,跟林日朗诉说的情形高度相似。
这就给林日朗的说辞加上了一层疑虑。
市民可以感性,负责执法的警方却必须要理性地寻求真相。
一旦最后林日朗真如小说所写,屠杀了所有人质,那时候市民必定会反过来指责警方错信歹徒所言。
至于之前市民的同情心泛滥,反而没人会说什么。
后来卫生部长“自杀”,幕后黑手是市长,在前文也都做了多处暗示。
所以这些真相出现时,逻辑上都比较顺畅。
不过电影同样出现了一些逻辑不严谨的地方。
电影结尾时,警方发现了林日朗手拿的是假枪,将林日朗之前的行为全都洗白了。
这就出现新的问题。
比如林日朗进入医院时必须开的一枪。
这一枪引起了众人的注意,才能引起骚乱。
如果是配血包的假枪,跟真枪的表现应该有很大不同。
尤其是林日朗拍了“杀掉”潜入医院警察的视频,任达华饰演的老警察看了N遍都没有发现这是一把假枪。
这枪可是在路边买的,根本不是经过用心打造的高端产品。
如果迷惑性真的这么大,那么当地的犯罪率得有多高啊。
林日朗的这个行为其实就给假枪做了宣传。
女记者轻而易举地从器官移植中心的处长身上找到录音笔,这也是一个比较粗糙的地方。
作为剧情反转的重要证据,处长居然就这么随意地携带在身上,而且里面还存有三十多条违规证据。
这跟自己抱着炸弹到处跑有什么区别?
在2012年上映的韩剧《绅士的品格》中,男主同样随身携带录音笔。不过他每天都会做备份和清理。
这种行为反而更符合逻辑。
《误杀2》中处长的行为完全就是在等着女记者来拿证据。
除此之外,电影还有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
用网友的话来说就是“中国电影已经把泰国拍成法外之地了”。
不管是《误杀》还是《误杀2》,都在有意揭露官场上的贪腐行为,从而塑造出一种“不公”的对立感。
这究竟是一种题材上的突破还是创作上的掣肘呢?
点个“关注”,鼓励鼓励。(。・`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