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贵立意。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论》中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刘贡甫诗话》里也说道:“诗以意为主,文词次之,意深义高,虽文词平易,自是奇作。”两人都强调了立意在诗歌创作中的主宰地位。可见意是一首诗的灵魂。
以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为例试说明之。众所周知,石灰作为一种物质,其本身不具备诗意,就象大路上的灰尘一样普通。可是于谦却赋予它一种精神。于谦的诗句是这样写的: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熊熊只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诗中四句表面读来好像是在写石灰,实则是在写自己。托物言志,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的态度。此诗的题中之义是多么深邃,寓意何等深刻!可见一首诗,不论去写什么内容,只要在立意上有独特的意义,就会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
一首作品如何才能立好意呢?笔者以为,主要是体现在四个字上,即高、真、新、深。
一.立意要高,不可低俗
毛泽东主席于1961年冬写了一首《卜算子·咏梅》。他在词前的小序中说:“读陆游同题词,反其意而用之”。
现将毛泽东、陆游的这两首词抄录于后: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毛泽东是在充分肯定陆游咏梅词的爱国主义主题的前提下应用逆向思维,反向立论的。“反其意”,主要是反忧伤、悲观之意为积极乐观,奋发有为的革命情怀;反寂寞、无出路之意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战斗精神;反孤芳自赏、个人奋斗之意为同春共乐、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高贵品质。由于历史的局限,陆游作为封建时代的一位爱国主义者,是不可能达到毛词的高度的。
从这两首同题词的比较中,可说明立意是诗歌的主观意识,是诗人思想情感的表露。真可谓“诗品即人品”、“诗风见人格”啊!所以说“学写诗要先学做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握好方向,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能客观地反映自然规律,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和主流,做到志趣高远,胸怀博大,情操高尚,积极健康向上,这样才能写出高雅不俗的作品来。这是我们必须不断去修为的永恒课题!
二.立意要真,不可虚伪
所谓“真”,就是作者的真情实感。一定要写自己熟悉的、了解的东西。这样才能在诗作中体现出自己真实感受。正如刘熙载在《诗论》中所说的:“诗可以几年不做,但不能一首不真”。例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七绝《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从语言角度看,这首诗全是大白话:我乘舟正要走了,忽然听到岸上有人唱歌而来。虽然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但也不如汪伦送我的情深。语言上几无雕饰,但却成了千古名篇,就是因为这首诗是李白的切身感受,所以能打动人。当然,说是要真,决不是像照相机一样去照搬实际生活,需要在生活的基础上加以升华。这样才会更有意味。正如这首诗将汪伦与作者之情与水深千尺的桃花潭作比较而说后者不及,大大增强了这种友情的表达力度以及友谊的诚挚与深厚。这是李白发至肺腑的真情实感,因而才会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来表达得如此真切恰当。
再如唐代诗人宋之问的《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作者在诗中为何不说“近乡情更切”,而说“情更怯”呢?似乎出乎常情,但仔细寻味,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因己而受牵累或其他原因而遭不幸。尤其是在返乡愈是临近之时这种矛盾的心理愈是强烈。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绝”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刻强制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真真切切,因而富于情致,耐人咀嚼。试问,如果不是亲历者,会写出这种的诗句来吗?
古往今来,像这样的好作品不胜枚举。之所以能成为传世之作,皆在于有一个“真”字!
三.立意要新,不可袭旧
一味仿古,或千人一腔,实不可取。古人有诗曰:“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只知道模唐仿宋,不去创新,诗坛怎么能进步,诗人怎么去各领风骚?立意要新,要运用新词语,创造新意象;更要选用新角度,道出别人所未道。比如当代诗人雷成文先生写的一首《地球仪》:
万国分明五彩斑,丝稠之路互连环。
轻轻一拨全球动,世界腾飞手掌间。
一带一路的诗我们多数人恐怕都写过,但这首绝句当数其中之佼佼者。其原因在于我们多数诗作没有跳出从实际存在的一路一带的角度去构思组材的窠臼,而这首诗却另辟蹊径,别出心裁,选用地球仪作意象,四两拨千斤,以小见大,写出了这首表意既生动又深刻的好诗来。
又如当代诗人蒋昌典的《农家即景》:
春归旧燕有新愁,不见茅檐见彩楼。
三匝绕梁终辨识,锄筐仍挂粉墙头。
写农村的变化,作者另辟蹊径,巧妙地借用燕子来说事:旧燕有新愁,拟人手法,很有情趣,一个“愁”字,是因为“不见茅檐见彩楼”,这不就写出“旧貌变新颜”了吗?这样写,就很有新意。后两句又说燕子“三匝绕梁”后“终辨识”,是因为“锄筐仍挂粉墙头”,寓意就更深刻了,既点出农家的特征,又不露墨迹地告诉读者政府的“三农”好政策让农民致富了。
再如唐代诗人罗隐《咏西施》: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作者敢于翻古人的案,特别是对已成定论的人和事敢于翻新出奇,表达了自己独特见解。历史上咏西施的诗,多把吴国灭亡的原因归咎于女色,而罗隐这首诗的出新之处,就在于敢翻前人旧案,破除了红颜祸水的论调,折射出新思维的光芒。
四.立意要深,不可肤浅
诗要耐读,要能引人入胜,余味无穷,不能直露,让人一览无余。如中唐诗人畅当,也写了一首《登鹳雀楼》: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此诗前二句用飞鸟、世尘突显楼之高,以寄胸怀;后用“围”、“入”二字写境之阔,以抒激情。全诗表现诗人在乱世之清高不群,志气凌云的壮士情怀。如果没有盛唐诗人王之涣的同题诗来作比,无疑也是一首好诗。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中所主之意显然高出畅当的诗。其原因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不仅写出了楼之高和境之阔,更重要的是诗中还包含了积极励志的人生哲理:人生要达到更高的境界,必须继续向上攀登;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王诗的立意显然要比畅当的诗深刻得多,对人们的激励是非常积极正面的。
像这样寓意深邃,给人以启迪的诗篇古今中外确实不少,限于篇幅就不再一一列举赘述了。
综上所述,创作一首较成功的诗作,应力求做到在“高”字上重修为,在“真”字上着笔墨,在“新”字上动脑筋,在“深”字上下功夫。
董华荣
2019.05.02于品闲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