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籀园笔会嘉宾:谷先生和李主编
一
昨晚,填报单位月报工作,我写下“将举行《温州教育》创刊35周年笔会”这项条目。是否要策划这个笔会呢?内心似乎有些犹豫,不过,转念之间,回想十年前的籀园笔会,我觉得还是要付出一些时间、精力做点事情,尤其在历史节点的时候。
前面十年,生命的黄金期,我协同一群人,从事《温州教育》编辑事务。十年,做一件事。虽然,谈不上“十年磨一剑”,但岁月的馈赠和友人的支持,时间之光在慢慢相聚,形成一种独特的记忆和珍贵的故事。
二
2013年12月25日,暖冬中一个有阳光的日子。在纪念孙怡让的籀园,《温州教育》创刊25周年笔会迎来各地嘉宾,谷擎一先生、李玉龙主编和卢志文校长、吴法源兄等出席。《温州教育》历任编辑、优秀作者代表等汇聚一起。
在温州教育史馆的展厅里,《温州教育》历史旧刊摆放在展柜上。年届88岁的谷擎一翻阅旧刊颇有感慨,《温州教育》历经三代,各有特色。
谷先生,是民国报人,具有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风骨。他毕业于温州中学,在担任《温州日报》主笔期间,曾于1948年8月至11月,先后发表了《币制果真改革了》《卖出黄金,疏导游资》等社论,揭露当时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收兑金银外汇,对人民巧取豪夺的罪恶政策,因而触怒了国民党温州专员兼保安司令官,以破坏《金融戡乱条例》治罪,勒令《温州日报》停刊一周。他也被开除。开除后的谷先生到《中国民报》工作,将《中国民报》由对开改为四开,更名为《中国民报晚刊》,担任总编辑。1949年后,他又创办《进步报》并任社长、总编辑。历任温州师范学校教导主任、代校长,温十二中教导主任、副校长,第四届温州市教育学会秘书长,《温州教育》主编,民盟温州市委顾问等。
1988年春,温州市教委主任薛振安提出,由市教委、市教育学会联合创办《温州教育》,邀约已退休的谷擎一先生担任首任主编。杂志初期是季刊。
温州教育编辑部库存已经不见首期创刊号了,有次热心读者、作者王振中(曾任平阳县教育局局长、温州市教师院院长)给我快递了原件,我复印、珍藏一份。
在那期创刊号上,我读到薛振安主任《把握正确方向,深化教育改革》的创刊辞。在薛主任的那篇文章中,关于当下温州基础教育的问题分析有整整一大段,我对于直面问题的勇气特别惊叹与佩服。
那年,我策划、组织举办《温州教育》创刊廿五载座谈会暨2013年度笔会(简称:籀园笔会)。笔会之前,温州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原《温州教育》编审吴建军老师提醒我:“笔会除了你所熟悉的历任编辑,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不能缺席。谷擎一先生是《温州教育》首任主编。”
要到了谷先生的电话,我专程去温州古城招贤巷的一处民宅拜访谷先生。看到了他家书房里有一叠《温州教育》《南方周末》等报刊杂志。
笔会之后,2014年春,温州教育大楼尚未落成与启用。编辑部在温州市第二十一中学图书馆大楼一楼办公。在绿树掩映的办公室里,我收到了90岁高龄的谷擎一先生的书信。他在信里写道:“本期《南方周末》有一篇文章很不错,建议《温州教育》转载刊发。”
2018年12月,《温州教育》而立之年,我们没有举办笔会,但策划了一期特别的刊物“《温州教育》创刊三十年”。有多位优秀作者撰写了“家园”主题文稿,表达了他们对《温州教育》的溢美之词。那年,《温州教育》编辑部团队曾专门前往谷先生家看望他。
三年疫情,活动受限。去年五月,当我向某同事了解谷先生近况时,获悉谷先生于2021年1月15日去世了,内心一片伤感。
三
李玉龙是参加十年前籀园笔会的另一位嘉宾。他是《教师之友》前主编、《读写月报·新教育》前主编。
《温州教育》创刊25周年,我邀请李玉龙做嘉宾。李玉龙那时身体已欠佳,但还坚持来了。题赠“王谢子弟、温润教育”八字,并对创办杂志作了一番点拨。大意是把杂志做成平台,汇聚一批有想法的作者、读者,然后“干大事”、“干有趣的事”,影响更多人,以推进教育的微改变。
他离开人世已经八年。2015年,他离世时,中国教育界叹息声此起彼伏。我曾和几位朋友,亲赴成都,挥泪送别。
记得2013年11月,李玉龙,在接受我的专访时曾经对我说了很多有个性的表达——
“只有对新世界的探求,才让我心潮澎湃。”“中国的教育是一片沙漠,干吧!因为我在这里,因为我实实在在地站在中国教育的沙石之上。”“刊无大小。做一个有野心的编辑,整一份有雄心的杂志,搭一个刺激点的平台。温州是一个地缘意味最鲜活最生猛的城市。我对你有信心,我对《温州教育》充满期待!”
……
斯人已逝,言犹在耳。
从2004年到2015年,李玉龙主编的《教师之友》《读写月报新教育》杂志和电子刊《飞船》,以及策划的第一线教师高级研修班曾深深地影响了我。
2004年夏天,我生活的那个小县城跟往年没啥大不同。一个蝉声啾啾的黄昏,我走进学校的阅览室,看到名师魏书生的名字出现在一本杂志封面上,不由停住脚步。读了几页,我心头一震:我心中的名师偶像魏书生,竟然被人批判了!1998年,我曾从苍南风尘仆仆赶去永嘉听魏的讲座,事后又买了魏的很多书,《班主任工作漫谈》对我影响很大。
2004年,我读的那本杂志就是2004年1月的《教师之友》“那一代”,这期“名师批判”曾引发了一场大讨论。在教育圈,《教师之友》的选题就像炸弹。偶遇一枚炸弹,我的精神深处也被轰炸了。我由此记住了一个名字:李玉龙。
那本另类而有深度的杂志很快俘获了我。顺藤摸瓜,我开始关注教育在线BBS,观摩“教师之友”分论坛上民间大侠的论战。网络的窗口,使深处小县城的我大开眼界。喜见那么多有思想的老师纵论教育,技痒之下,我边读书边在论坛上写随笔。
逐渐地,我意识到自己的局限:面对名师一贯仰视,很少去反思他们的不足……对教育政策、学校管理方式等缺少质疑。我那时必须重新审视一些问题。
当然,《教师之友》《读写月报新教育》杂志的办刊风格和叙事文风等影响了我,启发了《温州教育》。十年前,《温州教育》2013年1月改版后的第一期,我们团队郑重地写下了“在这里,感受有温度的教育”之办刊愿景。(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