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仪式感?
好像最近越来越火的一个词:仪式感。
仪式感是什么?官方解释大概说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仪式感无处不在。嗯,就是在节假日或某个时刻需要准备点什么让这个节假日或这个时刻让你感觉与其他日子不同。
于是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朋友圈、微博这些社交平台上,各种宣扬仪式感的言论悄悄入侵,比如平时不泡茶,今天心血来潮泡了一杯花茶,拍照上传朋友圈并配文字:女人要对自己好点。去健身房建个身,晒照配字:明天会感谢今天的自己。早上起床化妆穿衣,整个流程拍个抖音:教你如何成为精致的猪猪女。
每个人在社交平台都成了生活家,教我们如何让生活每个细节都过的充满仪式感。从而衍生很多类似教我们如何做到有仪式感的公众号和小程序。
在《小王子》里,小狐狸对小王子说了这么一段话:“如果你说你下午四点钟来,从三点钟开始,我就开始感觉很快乐,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来越感到快乐。到了四点钟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我发现了幸福的价值,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准备好迎接你的心情了。要有一定的仪式。”小狐狸见小王子因为有了仪式感,觉得幸福满满。
那么,真正的仪式感是什么?仪式感是礼?是计划?
(二)仪式感!
是的,仪式感是礼,是计划,是种态度。
中国自古以来是礼仪之邦,非常注重仪式感的一个民族。无论是婚丧嫁娶,二十四种节气,还是传统节日,都示人以礼式,教人之规矩,对经营国家,安定社稷,约束修身,教化后代都起着深远的影响。古代礼制延伸至今被法制代替,剩下只有民族节日的气息,过年的团年饭,清明的扫墓,端午的塞龙舟,重阳的登山,国庆的升旗等,这些节假日都是我们的仪式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凡事要有准备和计划,有了目标去做一件事时,做好每月每周甚至每天的计划。于是每天设定每个时间段做什么,不经意养成了一个个习惯,这也是我们的仪式感。
仪式感可以把很普通的一件事变得不一样,并对此怀有敬畏之心。仪式感对我们的意义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升华至琴棋书画的境界,用来缓解现实生活的压力和疲惫,它的出现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饮食男女来说,帮助我们标记生活每一个感到幸福的节点,让我们觉得我们在社交圈子里不再平凡,成为我们抵御厌世情绪的助力,找到不愿将就的勇气。
看来,在生存边缘的我们需要仪式感来告诉我们在生活。区别在于,我看了电影和我看了2018年的第一场电影。
(三)仪式感……
过度解释仪式感,让我们从拥有仪式感开始便失去仪式感。
情人节到来让多少情侣关系变得微妙。想方设法准备能体现这个节日的礼物,于是能猜到的礼物,能准备的情绪,都在这个时刻准备爆发,在别人有,我们也不能输的心态上,商家嗅到商机,肆意渲染气氛,广而告之就是仪式感,如果没有这些就会各种不够爱,不重要等小情绪覆盖。在被过度渲染的仪式感面前,都忘记了彼此在平常的日子里如何悉心为对方准备小确幸,如何就对方的喜恶慢慢改变自己,在携手走过的风雨里,一起的日子数是量,改变成长是质,质与量的变化,难道不是恋人间更有意义的仪式感?难道只有在特定的节日送特定的礼物才是够爱,够仪式感,才能确定彼此是恋人关系?
不知道是不是抖音盛行,什么精致的女人,什么生活该有的品味,什么女生包包应该有的东西这些鸡汤换上了仪式感的名义又开始流行。无法体面的生活而在生存线挣扎的我们,吸着这种仪式感的言论来麻痹疲惫的自己生存太久不会生活的神经,来点安慰。
仪式感的产生是让我们感受生活的温度,是酌一壶茶中的韵味,是温酒中的期待和不经意的惊喜。
仪式感不应该绑架着我们的生活,而是我们去赋予它生活的态度。真正体会到,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