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早起,继续读苏老师的《给教师的建议》。在关于和谐教育的一些想法中,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从他的字里行间我有以下看法:首先要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其次是使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学有所长,这应该是这篇文章的主旨。
文中提到一名叫米哈伊尔的“二分生”——我们所说的后进生,“一个没法改正的,无可救药的,狡猾的,善于随机应变的懒汉和游手好闲者”。看看听听老师们下的如此定义,就不难得知这个学生多么惹人讨厌了,毋庸讳言。所以当得知米哈伊尔要退学时,老师们无不欢欣鼓舞,互相祝贺。然而,但是,却,——就是一个如此这般的孩子,在后来成了一名出色的修理匠人。不但修好了老师和一般技术人员无法修好的电视机,而且不要老是多付出的“怀着惭愧心态拿出的几块钱”?
说句实话,看到这里,作为读者我的脸都红了。因为,几年前十几年前在我所教的班中就真的也有类似的学生,自己想当年做的就远远不够好。有的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好,但是拖拉机开得好,曾经和我拉过地里的庄稼;有的虽然成绩很差,但是给父母做饭花样翻新,孝顺有加;还有的成绩落后,画画无人能比,现在是北京什么美术学会成员呢?一句话,现在和我交往密切的学生弟弟中,大部分是当时学习成绩不如人,但是现在很多都混得在自己的领域风生水起合理合法。
正如苏老师所说,作为人是有差异的,我们曾经都是概莫能外。是的,很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付出巨大的劳动取得良好的学业值得我们尊重理解;但是也千万不能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就轻视藐视那些无论如何认真努力都不能临时完不成任务的学生。也就是说,我们要批评的是态度不勤奋的学生,尽力而为营造尊重任何学生所有孩子的氛围。力争让所有的学生们都保持或爱书籍,或爱科技,爱艺术或爱知识,或爱教师,爱学校,爱动脑筋,爱智力活动的“儿童”,并直到他们走出校园。
这就需要所有的教育人,家长,社会工作者全社会一起来做适合适宜温度的土壤,因为外界明明就存在着明媚的足够的阳光,还有着充沛的纯正的水分,只要孩子信心满满的做他自己做不干瘪的种子。相信他们吧“天生我材必有用”——有一天他们长大,科技知识熟练的可以搞科研立足于实验室;只是稍微逊色的术业有专攻可以做教师做医生当律师进机关;义务教育知识技能假专业实操技巧能力方向的可以职业发展当“工匠”技术熟练的“金领白领或蓝领”;甚至是文化水平不高,特长兴趣与爱好做主导做园丁植物园侍弄花草动物园亲近饲养生灵,也是人尽其才各展其能融于大自然亲社会!
这是我说的所谓的和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