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从哪本书中听说周辅成先生,当时的印象只是:哲学家、北大教授。
直到看了某人寄来的这本《燃灯者》算是对其有了清晰深刻的认识。“千金易得、名师难求”,一生中能够遇一位肯于言传身授、指点迷津的业界名师可谓幸运之至。往往有这样一种体会,看书过后,脑中很多没有关系的人也会连在一起;周国平久负盛名早有听说、读《价值的理由》了解过陈嘉映,现在看了《燃灯者》才知二人皆是周先生门下弟子。
20世纪既是危难又是盛产大师的一个世纪,随着国门敞开、西学东渐,一大批民族先知先觉就像饿了许久的野牛一下子钻入了西方世界的菜园子里饕餮大餐。
周辅成先生出生于辛亥元年,属于较早接受西学浸淫的学人之列,同年出生的还有萧红、季羡林、黄万里、陈省身、钱学森等大批业界牛人。沐自由民主之风与名师贤人同行加之坚忍不折的性格遂逐渐成就其学术之精,21岁凭借对哲学的敏锐与超感写下《康德的审美哲学》,成为引康德美学入中国第一人。记得书中有句对天才的论述:“一等的天才搞文学,把哲学也讲透了,像莎士比亚、歌德、席勒;二等的天才直接搞哲学,像康德、黑格尔;三等的天才只写小说了,像福楼拜。”我想没有宏观深彻的感受和觉悟决然不会叹发这样的议论,可见其学术研究之深广。
回看历史,一个国家对思想与科学的尊重往往与其命运兴衰连在一起。英国的威斯敏斯特教堂、法国的先贤祠、德国的现代化教育都是最好的写照;特别是德国,尽管是两次世界大战策源地却能在战后迅速崛起、还造就了大批思想哲学家及诺奖得主,很大程度上与德国对科学和教育的崇信有关。就像普鲁士将领毛奇说过那样,普鲁士的胜利早就在小学老师的讲台上决定了。腾讯曾出过一期系列节目《大师》,感叹大师远去,已无大师。前几天在微博看到石述思的《一个社会的悲伤与勇气》,书还没看,从题目看无疑是反映时下社会风气如何不良。学界巨子的产生无疑受时代和环境的影响,但或许更多受制于教育。
2009年周辅成先生追悼会当天,北大没有领导前往吊谒,在场的只有先生一生培育的满园桃李和家人。与巨大的社会机器运转相比,知识分子的命运往往不值一提,但风骨往往随其煌煌巨著遗世长存,就像辅成先生所说的那样:精神与学问往往是一回事。其门下撰联泣诵其人其德曰: “百年仁者寿,生命伦理不出人民二字;孤夜醉乎神,腊梅品格堪入李杜全诗。”先生纯钢至仁,得百年之寿,可谓“仁寿者”;一生畅游书海寻根问道更是醉心迷神,腊梅品格诚然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