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大家都耳熟能详。上师范时我曾读过,当时的理解很表面,但它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多认同感和敬畏感;走上教师工作岗位,我再次读过,也曾摘记下书中很多教育名言,挂于案头勉励自己;春风和煦的三月里,广东省杨松名师工作室的“名师荐名著”活动,让我第三次读这本书,此时的我已从教二十多年,读出了教育教学的厚重和本真,读到了苏霍姆林斯博爱执着的情怀,更是观照自己内心深处,继续探寻前行方向。
为了深入理解本书内容,我还搜集了这本书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个人背景。苏霍姆林斯基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是一位具有32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他持之以恒的探索和孜孜不求的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片儿童小故事。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的。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
作者有撰写教育日记的习惯,也执着于教育理论研究,为了帮助中小学教师有针对性地解决工作中的疑难和困惑,本书中的100条建议,每条谈一个主题,解决一个问题。书中以问题为导向,如:“如何为教育工作制定计划?”“如何激发道德领域的自我教育?”“通过爱劳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怎样减轻批改作业之苦”等等。书中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围绕“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这个核心娓娓道来。既有作者生动的实际事例和教育故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将枯燥无味的教育学、心理学基本观点,与自身的教育心得融合得恰如其分,阐述得明白生动,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真实,产生共鸣,润物无声中折射出作者的思想光辉。
一本创作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前苏联的教育理论书籍,能对当今课程改革下、双减背景下的教育带来启发吗?它能激励和影响中国当代教育者吗?还能常读常新吗?答案是肯定的!这恰恰是经典的魅力。虽是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它闪光的思想、智慧的实践、质朴的语言,在今天仍有生机和活力。
整观全书,《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对学生、对教学、对教师的定位解读,与新课改理念下的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不谋而合,对照书中“苏式”的表达,让我对“三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全面的认知。
一、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人道主义。要相信人,相信每一个孩子。他说:“和谐的教育就是发现蕴藏在每个人内心的财富”。教育“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解放人,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书中有不少篇幅讲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的自我教育可以在道德方面、劳动和学习中、体育方面、集体之中融合进行,这是尊重和信任学生的最高境界,“没有了自我教育,教育也不会是正常的”。“当一个人的内心对最细微、最纯粹的人性感化手段非常敏感时,他才可能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我深深感受到,爱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呵护学生,是开始教育的基础。
学习能力上,学生之间会有差异,平等对待“优生”和“困难生”,让他们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书中第10条做“困难”学生的工作让我印象深刻。在中国,“差生”这一称呼不再提了,后来叫“学困生”,困难学生还有另外一个称谓,即是“待优生”。“待优”一词寄托着希望,说明每个学生身上都具有巨大的潜力,教育就是要激励学生将自己的一切天赋和才能都充分的发挥出来。
面对今天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成材的路径也更宽广。社会既需要高科技人才、行业领军人物,也需要辛勤的外卖员、尽责的售票员、清洁工。经过学校教育,孩子们拥有健全的人格、阳光的心态,拼搏的意志,能够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这些都是和谐社会所未来公民所必需的,树立这样的学生观,会让我们看到学生的更多可能,教育教学的天空也会更辽阔高远。
二、全面育人的教学观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多次提到了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要把教育看作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部分有机地相互联系并相互渗透的统一的整体。我们国家的“五育”并举与这同出一辙。全面发展的思想是他教育理念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本书在宏观的教育教学范畴上,给了很多中肯的建议和观点。他站在教师的角度,告诉我们教学的实质就是不断的保持学生对学习活动的热爱,点燃创造性的火花,设法使他们能够熊熊燃烧起来。要了解学生、关系学生、信任学生,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要关注到成人与儿童思维方式的不同,要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问题;要联合家长、家校合作教育儿童等等。在具体教学问题的解决上,也有基于对儿童充分了解后的观察结论,如: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要思考,不要死记;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工具;运用直观化提高教学质量;学生负担过重的奥秘在无实际意义的机械重复等等。这些都在启示我们,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中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生生互教,让学生站在讲台中央,教师主动从首席指挥退居到幕后策划,是把发展的空间全部留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课堂因学生而精彩,让教学真正焕发出学生内在的精神力量,迸发出更多的思想、智慧、情感的火花,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创新、个性、发展。
三、终身学习的教师观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知识更迭也在加速,教师这个职业的挑战在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辅助手段、教育对象都在更新变化之中,只有终身学习,我们才能在充实自己中,从容自信地站在讲台上。
书中有个教育故事特别打动我。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老师展示了一节精彩的公开课,到场听课的每位老师都被课堂教学深深吸引、听得入了迷,甚至都忘了做听课记录。课后当有人问老师:您花了多长时间来准备这节课?老师回答: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于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 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让我想到了窦桂梅、贲友林、魏书生等名师的成长之路。正如“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所说:“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的智力生活是停滞的、贫乏的,教师不尊重思想,那么,学生也就不尊重教师,更加危险的是,学生也像教师一样地不愿意思考。”教师不仅在专业知识、教育理论、教育艺术等方面学习提升,还要不断地研究学生、读懂学生。做好老师,一直在学习的路上,尊重孩子、会爱孩子,用一辈子去修行。我从书中摘记了这句话勉励自己:“一定要让您对孩子的教育、对孩子的爱与尊重、对孩子的要求、与孩子间的友谊成为您精神生活的实质。”
如何读经典名著更有现实的意义呢?那就是让它与时俱进,融会贯通。我知道,读名著不能仅仅停留在精神层面上,更要落实到行为层面,“教育要秘密地进行”,改变要“可被看见”地进行。还好,教育路上,我可以静静地学习,暗暗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