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挑战第Ⅴ让每一个奔跑者都有跑道

学生两极分化,大概是每个一线教师心头最难解的结。我也曾深陷这种焦虑,总觉得只要措施够强硬、办法够具体,就能把掉队的学生拉上来,让优秀的学生跑得更快。可那些绞尽脑汁想出的办法,最后都像打在棉花上的拳头——看似精准发力,实则收效甚微。

最初面对分化,我的做法带着一股"蛮劲"。听说分层作业有效,便连夜把习题册拆成"基础版""提升版""挑战版",第二天就宣布实施。可两周后发现,后进生拿到基础版时眼神里的躲闪,优等生做挑战版时的敷衍应付,让这份苦心变成了新的隔阂。

为了拔高优等生,我每天放学后留他们做专项练习,却渐渐发现,这些孩子开始找借口提前溜走,而被"特殊对待"的标签,反而让他们疏远了同学。更让我挫败的是班会课,我苦口婆心地讲纪律、谈习惯,转头就看到有人在草稿纸上画小人——那些道理像投入湖面的石子,只泛起一点涟漪便消失无踪。

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批改周记时看到这样一段话:"老师,我不是不想好好写作业,是那些题目真的看不懂。您留的分层作业,我知道是最简单的,可同学看到会笑我。"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所有"用力"的措施之所以收效甚微,是因为我只盯着"差距"本身,却忽略了差距背后的心理隔阂与真实需求。于是,我开始尝试换一种思路:

用"隐形分层"代替刻意分组。

我不再给作业贴标签,而是设计"必做题+选做题"的模式,告诉学生"必做题是底线,选做题是甜点,根据自己的胃口选择"。比如语文课,必做题是默写古诗,选做题可以是给古诗配画、改编成小故事,或是分析诗人情感。令人意外的是,不少后进生主动挑战了配画题,有个平时沉默的男孩,画的《静夜思》插图里,月亮被画成了妈妈的笑脸,让我看到了他未曾显露的细腻。

我还在教室角落放了个"问题收集箱",让学生把不会的题目写下来,每天抽10分钟集中讲解,既保护了后进生的面子,又精准解决了共性问题。

让课堂成为"人人有角色"的舞台。我不再只叫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而是设计了"分层提问+角色轮换"的规则:基础题鼓励不爱发言的同学站起来,说错也没有关系,确保每个学生都必须思考;稍难题让学生"同桌互讲",优等生在讲解固思路,后进生在倾听中找到卡点。

用"小步子跟进"培养习惯。我不再在班会上空谈"要按时交作业",而是给每个经常拖沓的学生建了"进步档案"。小宇以前总拖欠作业,我和他约定:"这周先做到两天按时交,做到了就奖励你当一次作业组长。”

如今再看班级,那条"断层线"依然存在,但不再那么刺眼。因为我渐渐明白,教育不是强行把不同速度的奔跑者拉到同一条起跑线,而是为每个奔跑者找到适合自己的跑道。

那些曾经让我焦虑的分化,本质上是每个生命独特性的体现。作为教师,我们不必苛求消除差异,只需用心搭建桥梁——让基础薄弱的学生敢迈出第一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看到更广阔的天地,让每个孩子都相信:自己的每一点努力,都值得被温柔以待。

这或许就是教育最本真的样子:不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在日复一日的细微处,种下理解与信任的种子,静待它们慢慢生长。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