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因为恐惧才结婚的。恐惧欲望不能得到满足,恐惧晚景凄凉,恐惧被社会歧视,等等。
如果解决这些困难,我相信婚与不婚都不会令人太苦恼。
1
欲望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仔细想来,人不就是为了实现欲望而活吗?满足不了欲望,苦恼总是永恒的。欲望是一个中性词,不管是合法的还是不道德的。只是社会伦理防止欲望的破坏性而规定婚姻,不论是一夫一妻,一夫多妻还是一妻多夫,只要社会稳定就好。所以,我门就说这些都是正常的。可是,无限制的满足欲望就不正常了,哪怕社会体现了包容,也是负能量的。
结婚原动力是保证欲望的满足与延续这种满足感,否则欲望就会烂大街。如果婚姻不能可持续的满足欲望,有多少人会选择结婚呢?
有一个状态叫无性婚姻。在我看来,简直是反动物性的,何况人类的欲望比动物高级得多,复杂得多。除了职业种猪类的,哪个动物有像人类精力那么一年四季几持续旺盛的?亚当夏娃不惜牺牲永生,也要偷吃禁果。无性婚姻的存在可能跟取向、童年阴影、欲望转向有关,不代表欲望的消失。所以,无性婚姻当然是不正常的人不正常的结合。欲望泛论认为,即便是物欲、暴力、权欲,这些性欲望的一种转化,实际上欲望并没有消失。倒有点像能量守恒定律了。结论是,无性婚姻因为社会舆论的原因而结婚反倒是不道德的,也是反人性的。当然了,若果他们真能和谐相处,也无伤大雅。
你想想,一个人不结婚,又想满足欲望,有两个途径:一是专业店,二是情人。这些都不保障,专业店不放心,情人哪天想结婚了呢?在我看来,在健康的没有转化的情形下,男女的欲望大致都是相等的,不分谁强谁弱,只是环境不同的此消彼长而已。
2
人们恐惧老无所依,所以要结婚育子。
婚姻的伦理观念可能是从远古时代继承下来的:人类要活下来,所以选择抱团抵御外敌。至于远古时代的人类在婚姻家庭中的角色,我们无从得知。估计没有这么复杂。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人是自私的,大都是为了自己。比如婚姻中的虚荣,比如物质的满足、欲望的满足,再比如安全的需要。因此就要建立一个家庭伦理秩序。这个秩序就是生孩子,因为养育孩子,孩子就会像你赡养双亲一样赡养你。
所以,人们发现婚姻似乎可以解决这几个问题。婚姻和婚姻关系就固定下来了,伦理也越来越发达了,社会也越来越文明了。
人们想方设法为结婚生子提高到最高程度就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了。无非是老人考虑自己血脉延续,体面;自己的儿女未来有保障,放心。至于孝不孝的,也没有确凿依据。只能说,老人因为你有后而开心地希望延续血脉希望你好,否则他们就不开心,让老人不开心不体面,你就不孝顺。
如果结婚而不生孩子,晚景凄凉的概率就比生孩子的大很多。如果大家生的孩子都不以得到赡养的目的,谁还有生孩子的动力呢?所以,安全感也是相当重要的,聊胜于无。
3
婚姻是社会稳定的基本单位,同样也是舆论的暴风眼。这两点很难述全。
不管是法律还是道德,人们都不否定婚姻,而否定不婚。不管你幸福还是不幸,只要你的婚姻还在延续,对社会对家人是一个安慰剂。
社会莫名其妙地对不婚、离婚有歧视偏见。要么认为你人不行,要么是说你心理生理有缺陷。有时还会上升到道德的高度,责备你缺少责任。这是一种乌合之众心理,但凡另类的,就免不了被另眼相看。因为人们已经根深蒂固了,哪怕这些人在婚姻中痛不欲生。
人们总是认为,之所以有这些规范,都是有道理的。问题是,对于这些道理,人们又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对很多陷于婚姻苦恼的人来说,婚姻是不幸的,或约束太多,或经济拮据;或想互为占有,或不被尊重,甚至背叛。“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不幸都要凑合在一起。
不管是男人传统上的优势还是女人在历史上的顺从在这个时代被混淆和颠覆,造成离婚率越来越严重的主要因素。经济社会也会破坏婚姻的幸福感。如果,人们根本不在乎他人的感受,尤其是社会舆论,婚与不婚就不再难解难分了。
不同社会没有多少相似之处,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苦恼。男权至上女人逆来顺受的古代,并不能说明女人不幸男人是幸福的。在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情形下,女人参与社会活动多起来,社会地位水涨船高。男人和女人的不幸统统加剧。女人敏感而独立,男人自尊而无奈。一个人的观念变化是漫长而痛苦的,一个族群观念的变化着陆就更加漫长了,至于痛苦,是可以体验和预知的。
传统社会认为,男人挣钱养家是天经地义的责任,女人千依百顺也是天经地义的是美德。其实,这些无非是伦理道德一代传一代的。要穷究下来,这些都没有依据。妇女能顶半边天跟男人挣钱养家是完全矛盾抵触的。
男女有时候分工不同,所承载的任务不同,也是现实。如果总是分的那么清,这样的婚姻也很危险。
4
结婚和离婚都不是轻松的事情。结婚时,人们赋予更丰富精神内涵和物质期许,没有这些东西,男女双方也结不到一起;离婚时,要考虑更多的所得以及社会舆论的影响,也是不容易的。还要攒足失望,摒绝情分。
婚与不婚大多是从功利上来考虑的。
嫁娶光从字面上来看就不平等。而且这种不平等还在意识中延续,女人认为,你不好我嫁你作甚?男人认为,你那么扭捏,我为什么要娶你。有点像交易,看似平等,实质上,精神上是不怎么平等的。平等的只是一种社会条件下的嫁娶心理。就更别说物质交割了。
一旦付出与所得物化以后,婚姻关系就开始纠结了。婚姻关系该不该物化,也要分开来说。人们常挂在嘴巴上的“经济社会什么都要分清楚”,光这一点就埋下隐患。
传统上情感上,人们认为婚姻关系是高尚的。高尚的东西怎么容得下物化呢?所以人们常说要彼此忠诚,互为满足。至于法律的保护和惩罚,是防止和解决扯皮,其实是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的考虑,并不照顾和体现真理。法律是无情的,只是在保护双方时偶尔会体现一些照应。法律参与太多婚姻本来就不是什么好事情,最好的是情感的交给情感,伦理的交给伦理。
5
经验告诉人们,门当户对很重要。而婚姻之初,真情实意无情地否定物质,门当户对经常是被放弃的,不然婚后也没那么悲剧和纠结。抛开物质和社会地位,门不当户不对并非不幸的;在物质和社会地位面前,门当户对也不一定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
在婚姻和家庭中,都该好好想一想。没有一件事情是天经地义的真理。
婚姻或许是安全与情感的寓所,是未来的保障,是消除这三大恐惧的武器。可是物质量化后,人们只会越来越迷茫,越来越失望。付出与收获对于情感和安全来说是根本不可量化的,其结果是自找自己的安全感甚至是出离情感,这都是不幸的。
如果人们在婚姻中不能消除恐惧也看不到消除恐惧的希望,你能说他们是幸运的吗?反过来说,如果不婚也有爱,能满足欲望,晚年也能有社会保障,舆论也不另眼相看并视为正常,父母不认为是丢脸的事情。你能说他们是不幸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