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上报到的时间为期一周的新任教师培训已经结束,这是我参加工作以来接触教师行业所接受的第一次培训,决心坚持不落一场讲座、不能错失任何一次好的经验分享的我在最后一天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肠胃炎撵回了住处……
从文博楼的报告厅到国培楼的住处日常步行耗时平均为7-8分钟,那天我用拳头顶着自己的胃挪出报告厅行走在将近40℃的空气里,到把胃里想吐又无法吐出口的东西吐在宾馆的洗手台上已是半个小时之后,生来第一次在生病的时候感受到严重的无力感,拉上窗帘、裹上棉被,掐着自己的虎口昏天暗地地睡了三个小时,醒来体温就飙到了一个让我不太能承受的高度。
至此,我也算是明白了一点小小的道理,任何事情不能一味的去追求完整性,忽略与困难抗衡所要付出的代价和这一行为之后所能接收到的实际意义。当然,这对于患有严重强迫症的人来说是不太能接受的,也包括我。
距2015年夏天的庐山特训已有三年,三年的时间里我一直把庐山精神看作自己工作生活里不可或缺的食粮,一种使我行走于江湖而不畏风雨的信仰。那个饿极了就干吃芝麻糊的姑娘;那个干瘦的脚上磨出各种形状水泡的小伙子;那些放下画笔干吃馒头、放下馒头又拿起画笔的日日夜夜,我们并没有生活在一个环境多么混乱的年代,我们也没有生活在一个经济多么困难的家庭,我们感动于身边每一个人的积极与坚韧,并为此而被激励。就在那个夏天,那里每一张心怀梦想并为之血热的脸都让我生活的前二十年的矫情变得没了道理。
所以,那些让人为之疯狂的态度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我的精神标杆。于是我开始执着,执着于自己要坚守的所谓的人生信条,执着到执拗……
每次看到朋友圈里又有哪位朋友在晒自己的作品我都会情不自禁产生一种钦佩之情,毕竟参加了工作之后,不再像上学的时候有整块的时间去练习基本功,用作品去表达,去排解或去享受。在我的价值观里,每一个笔耕不辍,知道努力而又不忘努力的人都值得赞美,无条件的赞美。
但赵靓老师说,了解比掌握更重要。
赵老师是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教师之一,此次培训,他给我们分享的课题是《科技改变教育》,开篇点题,一个短视频,一条条让人触目惊心的统计加上一首让人激昂亢奋的《闪电部队在前进》的背景音乐,他成功地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几个关键词:大数据、云计算、翻转课堂、测量学习、STEM课程、学习空间、学生素养、人工智能(AI)……
“作为新教师的你们对这些词汇了解吗?”
“……”
“了解三个以上的老师请举手示意一下。”
“……”
第一次互动并不如刚刚学员在看短视频时的情景来得热烈,环顾一周报告厅里的人们,抬头看屏幕上的内容的并不多,大部分人都在低头做着别的事情或是翻看手机。
坐在第一排的我切实感受到了他短暂的无奈和面带某种微笑的见怪不怪。
课上他介绍了大数据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将消费者进行共性与个性的统计分析,将适合消费者消费水平和品位特点的商品实时推荐给消费者,从而实现消费行为的发生。这在我们教育领域里来讲有点类似“翻转课堂”,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风格和呈现知识的方式,教师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但二者又有根本上的不同,消费平台为消费者呈现的永远是他们自认为精彩的、时尚的、更有个人价值认同感的内容,而翻转课堂则是在提高学生参与度的同时,对学生认知的引导依然存在科学的层次性和系统性。
以前看到过一篇文章,叫《我是你爸爸时代》,大概意思是大数据时代如何通过消费平台与人工智能对每个人与社会产生的联结进行分析,进而控制你要读的书、你所能达到的认知层次、你所能形成的意识形态,而后形成什么样的群体,只要你不和不同的人的思维发生碰撞,你就有可能抱着智能设备在自己的意识形态里由生到死。倘若有坏人侵入你的个人数据库,他就可以对你的一切进行分析,就可以掌握通过攻击你们家里的哪一台电器的哪一个按钮让你精神崩溃,而后把你自己杀死。
文章所言并非危言耸听,一部手机就可以解决我们的衣食住行,你的每一次消费行为都会产生痕迹,只要你与社会发生联结,这样的痕迹就不可避免。而这千千万万的痕迹背后就是鲜为人知的内核的数据库。
赵老师提到测量学习,对于数据库能否运用到班级管理上有所提及,建立属于每个班级的班级数据库,而负责数据分析的后台操作员可以是班主任,也可以是各学科教师,以促进因材施教。
在这样的一节课中,赵老师为活跃课堂、拉近师生关系付出了努力,努力的内容就是给大家推荐APP和小程序,努力的结果是成功地把学员的注意力从屏幕上转移到了手机上,于是我又在他的脸上看到了那个神秘的嘴角上翘,我想他真实的内心OS应该是:
“一个成年人对新事物的认知方式还停留在直观感受的层次上,你们这群愚蠢麻木又不自知的生瓜蛋子。”
相对愚蠢、不自知,我认为麻木才是最可怕的,这是一种态度的体现,是冷漠的最深层次的表达,就像一个中学生听多了老师的教诲,但无论如何都不愿去接受和内化,这于中学生而言依然可以挽回,但对于成年人的我们则几乎是毁灭性的。跨学科间的知识整合对教师认知宽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学习提高这方面,我们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不断扩大自己的认知宽度而非某一知识技能的深度。
这在我以前的教学经验里是从未有过的想法。
2016年初,我在汝南,有一次自己一个人去理发,理发师很热情,操着浓郁的汝南口音问:“你是干啥的呀?”
“我是一名老师”
“教的几年级呀?”
“高二”
理发师停下运作手中的剪刀,一脸的诧异“你看起来很年轻啊,教的高中?” 他并不知道我所教的内容和授课的方式,我只是笑笑还稍微带了那么点儿骄傲并未回答,他也没再继续问。
想想当时的面不红心不跳在如今看来倒让人有点羞愧了。在那样一个环境里我一直认为只要画的足够好,只要表现能力足够强,我就可以无所畏惧,于是笔耕不辍,每日练习,还一度感动于自己的努力。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积累和教育理论的学习,让我多了份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与认识,也让我认识到单纯的教学还远未达到教育的高度,还需要我带着一颗敬畏的心去学习和摸索。
真正的财富是一种思维模式,敢于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才能助推思维的发展。
走老路,永远到不了新地方。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