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只是被书名所吸引。
看起来类似文艺故事的书名装着的是一个悬疑推理类的故事,一个关于告别朋友的故事。
只是文中那有些绕口的英文名字,实在让我读起来费劲不少,但文章那股子硬汉的气息总让我放不下。不得不说,作者钱德勒的骨子里应该糅杂了孤独和反抗的血液。
马洛和伦诺克斯的相遇在酒吧,一个酒鬼和一个侦探的磁场相吸让这场告别显得漫长而神秘。马洛作为文章的主角身上透露的狡黠,正义和邋遢的味道,充满绅士气质的伦诺克斯作为那告别的对象脸上却写满了无奈,悲伤和仅存的彬彬有礼。
寥寥几次的见面,马洛便选择相信伦诺克斯没有杀害他淫乱的妻子而帮他逃亡。直至最后得知伦诺克斯的死讯和犯罪自白书,马洛都选择相信伦诺克斯的人品,当然马洛也为自己的“帮凶”行为付出了小小的代价。
有时候,我会想舆论对于改变对一个人的看法影响到底有多大。浅薄的我脑海中想到的是一部剧《匹诺曹》,剧里的每个故事都成为舆论影响的缩影。例如一个英勇的消防员因为舆论成为了一个独自活命的懦夫等等这样的故事,权利和利益成为舆论的主导力量,而在故事的真相浮现出来的时候,我们都在诅咒那个舆论的发布者,忽略掉自己也是舆论的推动者。
假如舆论的主角就是我们身边的朋友,我们的亲人,我们的邻居,我们会如何对待呢?“三人成虎”大概就是这样的故事吧,有时候我们宁愿被别人主导自己的看法也不愿去相信那些你们相处的时间。
思绪好像扯的有点远了,悬疑推理故事自然和杀人犯罪紧紧连在一起,马洛在一切尘埃落地后牵扯进一个个的小故事,看起来似乎毫无联系的对白都在深入挖掘背后的真相。
例如马洛在监狱中遇到的两名赌徒,伦诺克斯曾经救过他们;例如在酒吧遇到的妙龄女子曾经和伦诺克斯有过一段爱情故事;例如同饮螺丝起子的这位贵妇是伦诺克斯死于妻子的姐姐······这么多的机缘巧合,都在塑造马洛的人物性格。钱德勒通过马洛的口道出了权利和社会的关系,道出了金钱和社会的关系,道出了看似正义的警察和看似罪恶的嫌犯之间的关系······
最后的最后,当再次的相遇和最后的告别来临之际,马洛是悲伤的。这种悲伤应该是被欺骗的感伤,他是个好人,但他不是那个相信马洛的好人。那一张五千美元的巨钞曾经是道谢的礼物,现在也物归原主。
为自己自身利益的欺骗把这段友谊送到了离别的终点站,好吧,就让我们完成这个告别吧,在我们都忘记的差不多的时候好好的来了告别吧。
没有拥抱,没有那杯螺丝起子,从此我的生命中再没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