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写的,是《世界奇妙物语》2007春季特别篇里的《氛差值教育》。
说起日益推进的大数据时代,不知道有没有人会心怀憧憬——你家附近的超市知道你爱吃什么零食,生理期是什么时候,一般几点下班买菜,都爱吃什么菜,毛巾牙刷床单被罩多长时间换一次,当你这个月米油的消耗量突然增大时,还会给你发消息:
你妈又来看你了吧?
讲真,有这么一家零差错超体贴的超市,还要什么男朋友。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氛差值教育》这个短片,就向我们展示了大数据的另外一面——狰狞的那一面。
先来剧透一下这个故事。
说的是一位口碑颇差,被学生罢课的老师转到了另外一座学校,发现该校有个奇怪的地方:
所有的教育活动里,都有三个面无表情的老师坐在后面,旁边树立着一块电子分数板。上课,课外活动,甚至是有学生要跳楼,这三位面无表情的老师和分数板都如同鬼魅一样出现在现场。
这三位老师和这个分数板,就是大数据的人肉版本——他们依靠观测课堂上每个学生的表情来评估课堂气氛,综合之后得出这个班的氛差值,然后当场显示在分数板上。老师于是可以通过分数板知道,什么行为会让学生开心,什么授课方式学生会更喜欢,进而提高教育质量。
说到这里,就要科普一下日本教育体系里,对学生前途影响巨大的另一个数字:偏差值。
所谓“偏差值”,是指相对平均值的偏差数值,是日本人对于学生智能、学力的一项计算公式值。偏差值反映的是每个人在所有考生中的水准顺位。在日本,偏差值被看做学习水平的正确反映,而偏差值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评价学习能力的标准。
日本是春季招生,每年冬季进行全国高中毕业生统一考试,各大学在录取学生时,常常用这次考试的偏差值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且作为录取的重要标准(实际上常常是唯一标准)。因此引发考生不满和舆论批评,同时也导致高中教育出现只重分数,不看操行的倾向。——来自百度
与偏差值一样,氛差值在这所学校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学生的升学率和老师的等级评定。而这位老师之所以在前一所学校被罢课,正是因为学生在课堂上自行其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偏差值而完全无视这位老师,甚至对这位老师说:我们只是想提高偏差值而已,根本不需要你。
不能让悲剧重演!
这位老师暗暗下定决心,于是开始了耍宝般的教育生涯。
讲笑话,自嘲,假装摔跤,只要能逗学生开心,这位老师都做遍了,可是氛差值也只是到64而已。怎么办?
这位老师突然发现,制造冲突并且解决就能提升大家都凝聚力,进而提升氛差值,于是——
挑唆学生打架,刺激学生跳楼,班里有学生怀孕了,公开全班来讨论……可是即使这样,氛差值也无法超过90,根本无法升级为优等班!
就在老师焦虑不已时,怀孕女生的男朋友突然站起来,质疑女生脚踏两船,并亮出一把弹簧刀,老师被这个神转折惊呆了,推搡之下,弹簧刀插入了老师的腹部!
全班都沸腾了,大家为老师作出的牺牲感动不已,后面的分数板不停跳动,终于,一声长长的“嘀”声后,氛差值跳到了100。
这时,仿佛落幕一般,打分的老师面无表情地离开教室,刚刚还放声大哭的同学们三三两两开始收拾书包,说说笑笑。一个同学对怀孕的女生说:“亏你能想出这一招啊!”,怀孕的女生已经收起眼泪,伤人的男孩促狭地说:“老师,弹簧刀是道具啦。”
所有的学生都离开教室,怀孕的女生最后走到教室门口,回头对老师说:根本不需要你,我们只是想提高氛差值而已。
假设有这样一个数值,通过夫妻为对方购买礼物的次数、夫妻共同出游的次数、夫妻购买计生用品的频率,夫妻给对方点赞的频率,夫妻给对方评论的字数,夫妻用社交软件联系的频率综合得出——可能会叫幸福值,显示在穿戴手表上,你做的每一件事,都会时时影响分值。
呼……今天下班好累不想买菜了……#嘀!分值降低#
在家就知道玩手机,不想跟她说话!#嘀!分值降低#
好想一个人/跟闺蜜一起出去旅游啊~#嘀!分值降低#
生日买的蛋糕不是她喜欢的。#嘀!分值降低#
忘记纪念日。#嘀!分值清零#
不知道口红有哪些色号。#嘀!分值为负#
……
如果这样,会有多少人会只是为了提高分值去做很多充满感情意味的事情呢?就像当年为了提升QQ等级,即使不用,也每天登陆?
“根本不需要你”。
如同本文开始时所举的超市的例子,大数据会让人的存在显得非常弱智,但是复杂无序的人类生活一旦被数字量化后又会让人迷之追捧,考试分数,体重,年龄,存款,买了几套房,睡过多少个女人……数据,早就超越了它原来“衡量”的意义,渐渐变成了各种标准,在这些标准之下,他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人是否能帮助我提升数据。
用这个逻辑去分析身边的人,如果TA不能让我衣食无忧/传宗接代/风光无限/避免闲言/数据好看,你还需要TA吗?人与人互相抱团的意义终究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