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上过学,读过书的,都和笔打过交道。从上学读书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右手握过不知多少各种各样的笔。铅笔、圆珠笔、钢笔、毛笔、签字笔……
我是一个对笔很挑剔的人,不合我意的我坚决不用,从上小学的时候就是这样。
记的上学的第一天,父母就给我准备了一个小书包,书包是母亲亲手缝制的。印象里书包很小,用的全是花花绿绿的各种布头,母亲细心的把它们裁剪成一个个的小三角儿,再用细密的针脚,把它们连缀成一个小书包,好看极了。
铅笔是父亲送给我的,细细的笔杆,外面涂了一层白漆,上面印制着一朵朵红色的小花儿。铅笔也是父亲亲手削的,松软的圆柱形铅笔,一头儿被父亲认真的削成规整的六面体,用手握起来,很是舒服。
笔芯露出来大约半厘米,也被父亲在沙布上磨的尖尖的。在本子上,很容易就可以写出纤细的线条。
父亲是老师,就在本村的小学教课,自己铅笔不好用时,就跑去让父亲把我的铅笔尖磨尖。
父亲总是笑嘻嘻的,从他的办公桌抽屉里拿出一块沙纸,小心的把铅笔磨的尖尖的,直到我满意为止。
沙纸如扑克牌大小,一面是灰色,上面印有一些我看不懂的图案,一面是黑灰色的沙面,用手摸上去,涩涩的,有点儿划手。磨好铅笔后,父亲会很认真的把沙纸对折好,放到抽屉里,以便我下一次不知什么时候使用。
每当自己写字用力过大,铅笔芯就会折断,让我心疼不已。自己手里当时没有铅笔刀,只能哭哭啼啼,如闯大祸般的去找父亲,让父亲再把铅笔尖削出来。
父亲削的铅笔最漂亮,整个班级没有一个同学能比的过我,这也成了我向其他同学炫耀的资本。
别人削的铅笔,切口没有完美的几何形状,刀痕零零散散的,看起来不漂亮,用起来不舒服。到现在,我承认我也削不出如此漂亮的铅笔。
后来,年级高了,我就用上了圆珠笔。圆珠笔是在村里的一个小商店买的,商店的主人是一个老头,一辈子也没娶老婆,村里的人都喊他王老三,到现在我也不知道他真正的名字是什么。
只记得他整年的咳嗽,一到冬天咳的更厉害,给我在货架上拿圆珠笔时,枣树皮一样手,哆哆嗦嗦,半天才能给我拿下来。
他卖的圆珠笔里面,有一种笔是用塑料制成的,黄色的笔杆,上头的按钮是黑色的,用手一按,在清脆的咔咔声中,笔尖儿就能流畅的缩进、伸出。
握笔的地方到笔尖部分,套有一层软软的黑色胶皮,上面带着横纹儿,握起来很舒服,书写起来很流畅,能把整根笔芯都用完。
圆珠笔不用父亲给我削了,但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冬天气温一低,就不好用。用嘴呵气也不顶用,放在热水里浸泡也没效果。
用的时间长了,笔尖里的小珠子还容易跑出来。这样圆珠笔就算报废了,在本子上写字,划纸不说,还留下一团一团粘稠的蓝色笔油,把好好的一页纸弄的又脏又难看。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上学时,书包里总会有好几个圆珠笔。一个不能用了,就换上另一个。那时我心里还是挺怀念铅笔的,可是同学们都不用铅笔了,我也只好作罢。
上中学的时候,父亲送给我一支钢笔。什么牌子,我记不清了,只记的笔杆儿是枣红色,亮亮的笔帽在阳光下能散发出柔和的黄铜光泽。
当时用的墨水好像是“鸵鸟”牌儿的,颜色分红、蓝、黑三种。但我最喜欢黑色的墨水,虽然闻起来,有一股臭鸡蛋的味道。但在白纸上写出字来,干净、醒目,有立体感。我喜欢练字,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写字的时候,看着钢笔吐出优美的线条,再被我搭建成一个个汉字,心里很有成就感。
后来我还用过很多钢笔,什么颜色的也有,都很漂亮,但印象都不如父亲送我的这支钢笔深刻。那支钢笔后来被我不小心摔坏了,我心痛了好久,当时我记得把它放在一个抽屉里,想好好保存起来,但几经搬家,现在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了。
工作后,钢笔退出了我的使用舞台,现在我用碳素笔书写。碳素笔外观很漂亮,书写流畅,不用灌墨水,美中不足的是,没有钢笔笔尖的弹性,书写起来线条单调,变化不太丰富。
如今我除了喜欢逛书店,就是喜欢逛文具店。看到商店里摆放整齐、琳琅满目、造型各异、色彩斑斓的笔,我发自内心的喜欢。
单位里发的笔,我基本不用。我用的笔都是自己从文具店里挑选的。不但要求外观漂亮,粗细适宜,还要求气质高雅,有眼缘儿。老婆取笑我说,我挑一个笔和相亲差不多。
笔是一种书写工具,也是从幼时开始,伴我们成长的记忆。如果某个有心人,把自己从小到大用过的笔保存起来,我想定会是一笔珍贵的财富。
古代文人,对笔墨纸砚就特别讲究,书房之中多高雅、奇趣之物,以彰显主人之风骨。
我算不上什么文人,但至少有一颗文心,喜欢书法,喜欢码字,对笔的挑剔和苛刻,就当作是我的一种文人情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