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到了1968年。这一年,最为突出的就是,在火车站的广场上,到处都是表演节目的。
阿萍所在的学校,每个年级也都成立了文艺宣传队。宣传队的成员,都是从各班抽调组成的。
阿萍她满以为自己能加入宣传队,是板上钉钉的事。让她没想到的是,因为,她是地主出身,没有资格进入宣传队。
那个年代,能够加入宣传队,是非常光荣的事情。
这件事,让她感到极度的不平衡。也严重地伤害了她的自尊心,却也无能为力。
她不甘心,也不服气。但是,她还是不由自主地,去观看了她们那个年级的宣传队所排练的各种节目。
她回到家,把两个妹妹叫到一起,问她们想不想演节目,阿辉和阿莲说:“姐!我们想!但是,人家都不与我们!我们怎么表演啊!”
阿萍说:“没关系!我来教你们,我们自组成团,我们三个人就能表演!”
这个时候,阿萍她已经上三年级了,阿辉她上一年级。阿萍十岁、阿辉八岁、阿莲六岁。有阿萍带队,她们成立自己的宣传队。
阿萍她每天下午放学后,把她在学校看到的那些同学们所排练的节目,开始,在家教她的两个妹妹练习舞蹈编排节目。
不到两天的时间,她们姐妹三人,就配合的很默契。尤其是她们的小妹阿莲,虽说只有六岁,但她聪明伶俐,一教就会,这让阿萍她感到很欣慰。
那时,表演节目也不图什么,阿萍她只是为了赌气,心想,在学校你们不是不让我参加吗?我们自己也可以表演。
所以,阿萍就在星期天带着她的两个妹妹到火车站的广场上去表演节目。
不一会儿就围了很多人,她们连唱带表演的,节目也是一个接着一个,听到那接连不断的掌声与喝彩声,让她们妹妹三人很受鼓舞。
阿萍她也终于扬眉吐气了!两个妹妹跟着她也是感到很兴奋。
她们主要表演的节目,就是那些《七侓:为女民兵题照》《七侓:长征》《远飞的大雁》《不忘阶级苦》《蝶恋花答李淑一》《北京的金山上》等等。
她们每次表演,都很动情。特别是在表演《不忘阶级苦》的节目时,都会跟着歌曲里的歌词,伤心落泪地表演着,把周围的人都看哭了。
这就是那个年代的象征。
阿萍带着她的两个妹妹,也是到处表演。到后来,她们的演出队伍也在不断地扩大,好多邻居小朋友也都加入到她们的宣传队。
这时,阿萍成了宣传队的队长,阿莲是报幕员。
也让她们姐妹三人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接下来,阿萍带着她的宣传队,跟随着形式的更新,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她们学着其他的宣传队,每天都会在新华路的主席台前,进行早请示,晚汇报。参加早请示晚汇报的人群也是走了一波又一波。汇报结束后,还要表决心,当时,她们也是很认真,觉得也是很有意义。
这种行动,一直坚持到她们跟着父母,上山下乡才结束。
一天上午,阿萍来到学校。有好几个同学跟她说:“王萍!昨天我们在新华路上看到你父亲头上带着一个一米多高的用纸糊的大高帽,脖子上还带着一个大牌子,上面写着(漏划地主)在新华路上批斗呢!”
鸿骥在新华路上班,离她的学校很近,走路也不过五分钟,所以,她的同学们也都认识她父亲。
想当初,引以为傲的经理父亲,此时却成了同学们眼中口里的笑柄,同学们都在不停地议论着她。
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她不知所措,原本爱说爱笑的她,一下子变得消沉了,也不再爱说话了。
从小就懂事的她,回到家也不敢去问自己的父亲,也不敢去寻求母亲的安慰,她怕自己这时候闹腾,就是给父母增加负担。
但是,从父母那焦虑和忧愁的面容上,不难看出,他们遇到麻烦了,在她那幼小的心灵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担心和恐惧。
没过几天,父亲的单位就派人来她们家抄家了。就连她们睡觉的炕都给刨开了,所有的衣柜,抽屉,瓶瓶罐罐,旮旯墙角,都翻了个遍,也没有翻到任何东西。随后,就把鸿骥给带走了,被带到单位隔离审查,让他交代经济问题。
鸿骥他有文化,有修养,人也老实厚道,最主要的是,他胆小怕事。在单位,虽说是经理兼职会计。但是,他从来没有沾过公家一分一毫的便宜。再说了,他也没有那个胆。
与此同时,月儿也被单位停职隔离审查了,也是让她交代经济问题。
双方单位,联合起来,对他们夫妻俩所管理的账目,进行逐个检查。
在连续检查了三天后,也没有查出任何问题,才让她们夫妻回到家。
之后,每天晚上,都要让他们参加学习班,也在不断地提示着,让她们考虑有要交代的吗,直到十点以后才能到家。
那段时间,他们夫妻俩也是惶惶不可终日。
就在这时,也就是1968年的年底,又出现了上山下乡的热潮。
在这之后,在各大街道上,马路上,都能看到一辆辆的大卡车上,站满了佩戴着大红花,身边绿军装,头戴绿军帽的热血青年,迎着寒风唱着歌曲,从马路上走过。那场面很是感人。
据说,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说是,如果主动要求上山下乡的,可以佩戴大红花,发放安家费。
听到这个消息后,鸿骥就跟妻子说:“月儿!你也知道我胆子小,我这心里每天都不踏实。我们不如也提出申请,主动要求上山下乡吧!总比在这等着挨整要好的多吧!”
就在这时,已经结了婚的阿媛,听说父母准备递交申请,听从号召,主动要求上山下乡,回到自己的老家去。她就在旁边敲边鼓,并说道:“娘!我觉得你还是跟我爹赶紧回老家吧!我怕你们在这会有麻烦。”
其实,月儿她并不想回乡。听了阿媛说的话,又看到鸿骥那胆小怕事的样子,让她也没有了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