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之为饮, 始于神农” (陆羽《茶经》) 。茶之成形, 缘于采制, 当在饮茶之先了。茶之形态, 如银针似玉片, 如雀舌似娥眉, 如青螺似珍珠, 存在于干茶之中, 也存在于茶汤之中, 既有“处子”般的静态之美, 也有“精灵”般的动态美。
茶形, 即茶的形态, 是指人们对茶叶的色、香、味、形欣赏鉴别过程中, 首先映入眼帘被感知的茶叶的美妙形态。茶形, 婀娜多姿, 大都取决于茶叶的品种、采摘时间、采制工艺等。茶形, 有的状物为形, 若雀舌, 如奇葩, 千百年承传, 形成名品;有的成为几何图形, 或圆或方, 或球或柱, 大多为紧压茶;有的形态没有规则, 但名声显赫, “美如观音重如铁”的福建铁观音茶, “外形曲卷, 背有蛙皮”的武夷山乌龙茶;有的形如粉末, 袋装的速溶茶;有的形似牡丹花、菊花的束形茶……洋洋大观, 美不胜收。
茶形之美, 适应了人们生理感观“表层”的愉悦, 激起了人们心理“深处”的联想, 还提供了人们审美情趣, 培养了审美能力。爱茶者之中, 有人喜爱碧螺春茶的曲线美, 条索纤细, 神形毕肖, 巧夺天工;有人喜爱猴魁茶之尖形美, 如刀似枪, 嫩叶抱嫩芽, 两刀夹一枪, 自然成趣;有人喜爱翠眉茶之形, 美如娥眉, 状若小家碧玉, 天生丽质;有人喜欢君山银针茶形美, 嫩度高, 采制考究, 尖细如针, 在茶汤中亭亭玉立, 动静皆美。
茶形之美, 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美, 而且一旦固定下来, 一般不会变化, 成了茶叶品质的重要标志之一, 给人们鉴别、评价茶叶凭添了几多依据。茶叶采摘于茶树。茶树因为生长地域、生态环境等条件, 茶树的鲜叶颜色青翠, 细嫩欲滴, 诱人采摘;茶叶的形状又因采摘时间不同而各具姿态。初春时节采摘的芽茶, 在料峭的春风中如破土而出的春笋, 鲜美可爱, 娇妍动人;而初秋采摘的新叶, 经受了盛夏的考验, 片片呈深绿色, 叶脉显露, 有经历雨雪风霜的厚重感, 老气横秋, 质朴感人;还有雨前茶、明后茶……各具形态美。
茶形之美, 美不胜收。人们把婀娜多姿的茶形大体上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螺形茶顾名思义, 此种茶卷曲如螺, 造型柔美, 仔细观赏, 可见叶的条索纤细, 蒙披白毛, 附叶成朵。给人的感觉也别致, 有种轻快感, 似在流动, 又在升腾。如江苏碧螺春茶。
扁形茶这类茶形与名相符, 扁平光滑, 极像旧时补碗的碗钉, 尖削而挺秀, 有翡翠玉片那般光辉, 有玉兰花瓣那般水灵, 给人的感觉也新奇, 有种端庄大方的美感。如浙江西湖的龙井茶。
尖形茶此种茶芽头肥实, 两叶抱芽, 宛若两刀夹一枪, 恰如含苞待放的玉兰花。仔细观赏, 其色深绿, 白毫隐伏, 叶脉微红。在茶汤中茶叶几经沉浮, 或刀枪林立, 或春兰初绽美丽感人。如安徽太平猴魁茶。
针形茶这类茶外形细圆而紧密, 挺直而秀丽, 两端略尖, 茸毫隐露, 就和松针一般。仔细观赏, 就能感受到造物主所造针形的静态之妙;若在玻璃杯中冲泡后, 茶针即冲向水面, 根根竖立, 继而徐徐下沉, 尽显动态之美。如南京雨花茶、安化松针茶。
剑形茶此种茶外形似剑, 扁平挺直, 映光生辉。仔细观赏, 横竖有别, 横者刀光剑影, 竖者万枪指空;整体看, 又像勇士整装待发, 又像交战中的千军万马, 令人感受到壮烈激越的美妙。如安徽天柱剑毫茶。
片形茶这类茶外表是叶成单片, 状似瓜子, 自然平展。仔细观赏, 可见叶缘微微翘起, 色泽碧绿悦目, 每片完整大小匀称, 而且不含芽尖、茶梗, 片片相似片片美。如安徽六安瓜片茶。
眉形茶此种茶纤细略弯, 就像古代仕女的弯弯娥眉, 十分惹人喜爱。仔细观赏, 自然就会联想到唐诗中的“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名句, 越发觉得美妙, 同时还有种温柔、乐观、青春常驻的感受。如江苏南山寿眉茶、安徽齐山翠眉茶。
雀舌形茶此类茶采摘较早, 外形芽嫩肥壮, 酷似雀舌。仔细观赏, 叶色嫩绿, 油润光洁, 白毫铺陈, 显峰露毫, 略带金黄片。在茶汤中, 几经沉浮, 气泡留于芽尖, 恰如雀舌展芳, 极为美妙。如黄山毛峰茶。
珠形茶这种茶又有“绿色珍珠”美誉, 外形紧密重实, 浑圆似珠, 端庄凝重。仔细观赏, 色泽墨绿润亮, 白毫时隐时现, 毫光依稀可见。在茶汤中, 受冲泡之力而沉浮起落, 竟如鹤嘴含珠, 珍宝乍现, 美妙之感油然而生。如浙江嵊县辉日茶。
茶之形, 千姿百态, 各展其美, 古之人多有吟咏, 不可尽述。而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诗云:“戏作小诗君莫笑, 从来佳茗作佳人。”当真是一语惊人!在那典型的封建社会里说出了“人人心中皆有, 人人不敢说出”的大实话, 把茶形之美说得真真切切, 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