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的一道辩题是“一周没陪够孩子12小时,要不要取消好爸爸资格”,起初我也同意取消,因为时间和陪伴最无可辩驳。然而我的心有些不安:一个父亲的好坏,与陪伴时长并没有必然联系。
细想,这个问题是在问:作为一位父亲,你有没有参与到孩子的生命当中,有没有见证孩子的一段成长。如晶说“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观众,孩子是父母后半生唯一的观众”,然而,是不是一位好观众,并不在于是否事无巨细紧盯每一个细节和片段,而更重要的是在这其中你倾注了什么,get到了什么。生活中除了一些关键的节点,其中大多充满着琐碎,即便那些碎屑亦有照见真谛的可能,我也不忍用时间去绑架一位父亲或着任意一位有心的观众。
我们身边陪伴时间最长的那个人,母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也只记得那些关键的画面,而非尽可能多的情节。
为人儿女,我们不会计较父亲陪伴时间的多少,不会计算给到的物质要有多少,只要在孩子需要的时候,那个具体的父亲在就好。
严格算下来,我的父亲陪我的时间一周还没到12小时,但在我每一个成长关键的节点,他都出现了。我现在都还记得小时候父亲教的儿歌,之后练字也执意向着他看齐,因为父亲的字写得很好。
陪伴是不需要刻意的一件事情。那时的我,只要看着大人们按照各自的条理做自己的事情,就能耳濡目染学到很多东西,也不会觉得自己缺少些什么。
长大之后,我每年都会重看好几遍《天使爱美丽》这部影片,其中艾米丽不停不发现世界和生命的美妙时刻的那种微妙总能让我眼眶湿热。我拥有美满的家庭,却也还是那个在自己一方天地独自长大的女孩,一切似乎都无法动摇自己的主轴。
世界的吸引,让我从来都没有过分依赖过谁,包括我的父母。某种程度讲,我也是艾米丽,一切陪伴并不能挪开成长中孤独的巨石,我们自己才是那个最强大的西西弗斯。换而言之,一个孩子每天能够分给父亲的时间也并不多。如若父母过多介入孩子的成长,这也是一个问题。
他们在“自己”的节奏里,成为他们自己,这便是最好的引导。
父亲因为工作的关系,在我整个童年,每天与之相处的时间,就只有一道数学题或一个小故事那么长。之后,他做他的事情,我做我的事情。他远处回来,会如灰姑娘的父亲那般神秘地带回惊喜的礼物,一片携带者外面世界气息的叶子或者一种从未尝过的味道,这些宝藏都会深深埋在我的生命,与血肉长在一起。这是父亲。
爱不是只在时间这个维度开展,更多是一种双方内心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这才是最长情的告白。情感,恐怕是人世间最无法量化的存在吧。
再忆童年,我依然觉得那段时光美好而温暖。他缺席过家长会,也未曾在雨天的校门口出现过,但他身体力行告诉过“勇敢,独立,坚强和骨气等等”这些关键的字眼,作为父亲的精神和爱一直都在。时间只是获得爱和陪伴的一种方式,而并非唯一。多或者少?在这里更像是一个伪命题。
我们彼此见证了一段属于生命的时光。抬头窗明几净,我没有因为时间狭隘而走失,这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