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对张爱玲的了解是很零碎的拼凑,这次读了别人对她的传记,才是有了一个大致系统的了解。也明白了中学时代好朋友写文章的方式,似乎是受张爱玲作品的影响,不只是写作吧,乃至生活和做事,似乎都有她的影子。而那个时候,我还从未接触这一类书籍,这似乎让我明白,晚熟不懂事这一类,似乎并不是天生的,是可以通过教育让一个人早一些懂事的。至少读书,尤其是读传记,提前了解一个人的一生是什么,可以是什么样子,会改变你的生活的样子。
不光是儿时正成长期,如今奔老期也是如此,归根究底往哪里长都是长嘛,所以还是要一直有学习的心态才好,才能不越来越坏。因为不进则退嘛,而且本来学习就是贯穿人生的事情,不是你不想上进努力就可以不学习了,而是你还需要稍微学习来维持不变。
比如,读完这本书,除了慨叹爱玲坎坷的一生外,我也开始思考到底怎样的一生算是成功的。在全面了解张爱玲之前,我会觉得她是一个很成功的人,写出了那么多传世佳作,一直流传,而且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可是,当我知道她甚至没有一份正常的母爱的时候,却直生同情。不仅如此,短暂的感受了几年父爱后,随着父亲的再娶,她成了父亲和后妈两个“瘾君子”的“玩物”,最后只能毅然离家出走,而且除了来要学费,终未再回家。中国人“根”的思想,她并非没有,她只是无奈罢,我想。现如今很少还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吧。
此时此刻,我在爱玲居住过的上海,也许曾经踏足同一块土地,甚至可能脚印曾经重叠。如今的上海,跟当时也许早就不同,可我还是想象其中有毕竟的味道,她的故事散落在其中。
经典之作的发表后,大红大紫的时期,这个有着辉煌背景的作家,生活水平应该是不比儿时家道中落前差的。可是晚年定居美国的张爱玲,竟拮据到住救济房,为稿费写作到眼睛出血。此时,唯一称得上幸运的是,赖雅的出现。俩人虽然都贫穷,且赖雅后中风发作到瘫痪,但赖雅的痴爱给了张爱玲家的温暖,在爱情上算是此生无憾了。否则,倘若如此才女子止步于胡兰成这个花心男人,就太令人唏嘘了。
在美国,张爱玲似乎从胡适的晚年中就窥到了将来的自己,在国内的风云人物,如今在异地他乡,也不过是在冷风中挥动衣袖的孤人一位。所以,在亲朋好友聚集的故土离开,是不是
才是最好的归宿。
不管怎样,张爱玲这一生是过得算遂意的,不能说顺心,因为这似乎于谁都是不可能的。爱过也恨过,家庭或者爱情;有挚友炎樱,苏青不知道算不算,也遇到过嫉妒心强的潘柳黛;富有和贫穷也都经历过;而其实最重要的是她的文学作品,也是点亮她其他的一盏灯,如果没有这盏灯,没有人会看到她的其他,也没有人会在意。
所以,也许金钱什么的,好生活什么的,并不是我们最好的追求。而是要寻找和点亮自己的那盏灯,能让自己明亮和让别人看到自己的那盏灯。
物质生活似乎当然是越来越好,但在能力之内给自己一个尽可能高质量的生活,才是现实、明智和知足之举。然后,剩下的活着的时间,让我们努力做一些别的事情,让自己能明亮起来的事情吧。
愿你我都能现世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