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无意间刷到一个短视频,说的是我们大部分人的舒适区,并不是无所事事躺在海边度假,而是忙到没有时间思考,却以为自己是在进步。我们都知道,人有两个最大的缺点,一是胆小,二是懒惰。以至于我们虽然想动,但却始终动不起来,想改变,却始终没有变的勇气。
当我们习惯了一种状态,尤其是当我们的思维模式已经固化了之后,突然顿悟或者说想要去改变,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儿。就我们父母的相处而言,三十多年的婚姻,他们早已将当年的激情归于平淡,两个人之间的沟通也变得越来越自我,习惯性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要求对方,以至于两个人的沟通从来达不到一个点上,由此而来的争吵也是屡禁不止。
我曾试图做过一个尝试,先从母亲着手,给她制定一些小小的策略,比如偶尔适当给与一些夸奖和表扬,就坚持每天一句话,但是从母亲的角度,她觉得连说话都没了自由,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她觉得他们现在相处状态挺好的,并没有觉得每天的争吵有什么不妥。当我意识到她这种思维层面的固化之后,所谓的计划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要想让他们跳出这种思维的怪圈,肯定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生活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同为血肉之躯的我们,面对错综复杂的信息轰炸和市场变化,想要跳出既定的舒适区,打破当前的现状,无论是懒惰也好,恐惧也好,都是一件困难的事。
因为看得多了,方向反倒有些许迷茫,听得多了,人会更加浮躁。连续三天007的写作破局课也给我了这种反思,朋友圈的轰炸、战友们的激情,让我陷入了极大的焦虑和不安,想要破局的冲动和欲望将我的大脑满满占据,以至于变得无所是从。于是我开始给自己做一些减法,虽然坚持日更,但是不再急于分享,不再急于功利,也终于明白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并做出了决定。
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有一个最近发展区的说法,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一方面是现在已经具备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在通过一定指导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其实把这个理论用到我们成年人的身上,当我们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足够让我们应付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即使很忙,但重复利用过去的经验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类问题,并不会让我们觉得有过多的压力和挑战。我们大多数人也基本能够安于这种现状,并称之为“平凡的日子”。但是当遇到了更高层次、难度更大的任务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跳出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固有经验,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经历,通过学习以及周围人的帮助指导最终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会根据任务难度的不同而持续不同的时间,有的人踮起脚尖能够够着,但有的人需要踩上凳子甚至梯子才能爬上去,这个过程也就是我们跳出舒适区的过程,心理学上称之为“困难区”。
所以说,跳出舒适区的第一脚,迈进去的就是这个“困难区”,这个“困难区”持续的过程越长,那么人继续往前跳的动力就会越弱,直至消失,再次返回“舒适区的原点”。就比如跑步,就我的体力而言,每一个阶段开始的距离基本在5公里左右,要连续三天以上的5公里蓄能,才能在第四天的时候,一口气完成10公里,但前面三天中只要停了一天,基本第四天也就连动都不想动,更别说10公里了。再比如说早起,当闹钟第一次响起的时候,一旦有了犹豫并且把闹钟调晚五分钟的念头,那么那一天的早起,基本就是废掉了。
因此,在我看来,跳出舒适区,不是要求说我们要辞职,更不是说否认过去的一切,而是一种在既定现状基础上自我内心的向上生长。当我们意识到当前的环境对你已经产生制约的那一刻,这种向上生长的能力就已经开始萌芽。萌芽可能会枯萎,也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最终的结果,一定会是取决于我们当下每一个看似简单的行动。这种行动的反应速度越快,执行力越强,那么“困难区”的距离就会越短,我们跳过去的可能性就会越大。
最后,愿我们都能在鸡零狗碎的日常,获得内心的丰富和充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