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sidian&Zettelkasten&LYT系列文章的总目录
通过前面几篇扫盲式的介绍,我们了解了Zettelkasten的优势 聊聊Zettelkasten如何构建第二大脑,也知道了Obsidian的价值 Obsidian手把手教你快速上手, Obsidian真正的价值就在于和Zettlekasten的结合,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怎样使用Obsidian来落地Zettelkasten。
动手实践Zettelkasten,最重要的是做到三件事:第一,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滑箱系统。第二,滑箱只是工具,必不可少的还需要配上一套Workflow工作流,这套工作流能够帮助你在认知上积少成多,不断丰富滑箱内容逐步达到质量的临界点,触发认知涌现。第三,自下而上、刻意练习,逐渐内化成自觉的行为习惯:阅读、理解、链接、思考、涌现.....如此迭代往复,螺旋上升,实现质变。
下面分为四个部分展开介绍:
1、利用Obsidian构建属于自己的滑箱系统
2、在Obsidian中建立一套Workflow
3、用好全局视野的知识图谱
4、动手实际做一个实战的Case
1、在Obsidian里构建滑箱系统
不复杂,三步走:
第一步,先做卡片盒子。
我们的滑箱结构包括三个卡片盒子:FleetingBox(灵感盒子)、LiteratureBox(文献盒子)、PermanentBox(永久盒子)。
FleetingBox:灵感盒子主要记录那些稍纵即逝的想法和灵感,哪怕只是只言片语都行,重要的是马上记下来,不然一会就忘记了。记的形式多种多样,纸片、录音、拍照、截图等等都无所谓。灵感盒子因为是一时兴起而记,所以最好每天简单清理一次,把临时记的东西回忆一下,用自己最想表达的话记下来,如果觉着依然有价值就把卡片转移到永久盒子里留存,剩下的可以扔了。
LiteraturBox:文献盒子主要记录一些从书籍、视频、网页、培训等有出处的地方,通过阅读、学习、研讨、思考,发现那些希望记下来以后再用,或者自己感兴趣的各类信息。这种情况占到90%以上,所有的笔记一定要用自己的话复述,只有复述出来不走样才说明你真的懂了,不信你可以试试,没那么容易,以前你以为自己多看几遍已经掌握的东西,一复述就漏出马脚,其实你并没有搞懂,只是感觉熟悉而已,巴特,眼熟不等于搞懂,完全是两码事,是不是感觉自己一直被蒙在鼓里?我一开始也是十分懵逼,不过早知道早行动,亡羊补牢,不晚。这些手写的笔记放到文献盒子里,同时别忘了把文章的原始出处留下来,放到参考系统里去。参考系统可以理解为一个原始库,保存了所有信息的原始资料,不一定非要是原文,也可以是原文的网络链接,至少确保以后哪一天突然要查看的时候能够打开就行。文献卡片里的笔记可以在平时没事的时候时不时拿出来随机看看,有火花了就随时记下来,这些在文献笔记上新产生的笔记可以放到永久盒子里去。
PermanentBox:永久盒子,顾名思义就是在灵感盒子和文献盒子的基础上,把那些有价值的信息,和再思考的东西记下来,放到这里,你可以理解成上述知识、信息的再加工、再思考,也可以理解成自己对某个主题多次迭代思考的成果保存。总之,你把自己的最新、最重要的思考成果都存在这个盒子里,以后可以随用随取,所思即所得、所思即所见。
在Obsidian里,为了简单起见,我们直接在Obsidian根目录下创建一个SlipBox文件夹,下面再建立三个子目录,名字和三个盒子的保持一致。然后配置一下Obsidian,在设置里把ZK卡片的默认存放目录指向FleetingBox,意思是所有想法先统一存到灵感盒子里,如果记的想法是读书笔记或者别的,等笔记记完后顺手把卡片挪到LiteratureBox里就可以了,不用纠结这些细节。
第二步,做Zettelkasten卡片:
我一直认为,每一张卡片都是有灵魂、有生命的,他有唯一的身份,有观点和思想,有属于自己的关联网络,随着你的思考逐步深入,卡片里的内容就像一颗种子一样深根发芽,一点点生长,开支散叶,有的长成了参天大树,自成体系,也有的始终是一棵小绿苗,呆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无人问津。所以ZK卡片(Zettelkasten卡片)有完整的结构,包括头部内容和主体内容。
头部内容,就是在笔记最开头的地方有一些基础信息,也叫元数据(MetaData),像卡片的名片和简介,简明扼要的介绍卡片的主题或标题、创建的时间、写卡片的来由(比如一篇文章、一本书、一个论坛讲座、一次研讨等等),这部分最重要的几个东东:
第一,标题。在卢曼的Zettelcasten卡片里,给卡片的命名方式是按照卡片的关联和分支来设计,每张卡片都有唯一的ID。比如第一张卡片他的命名就是01,如果这张卡片的内容有进一步迭代延展,那么下一张卡片的名字就是01a,如果第三张卡片是对01a内容的延伸那就命名为01a1,如果下张卡片的主题还是01,但不是从a分支的角度去展开的话,那就命名为01b。如果新卡片和01的内容不相关,是另外一个新主题,那新卡片就命名为02,以此类推。所以卢曼卡片的命名有两个核心:一是卡片的ID必须全局唯一。另一个是卡片会沿着一个主题递进延展、后续会产生多个分支继续递延展。在Obsidian中,由于卡片之间的关联可以通过前向链接和后向链接来实现,所以命名的时候就不必这么麻烦,可以通过“主体内容描述+时间戳”的方式来命名,这样更合理,具体配置参考图3里的配置即可。
第二,链接。看看这张卡片和之前的哪些卡片有关系,把他们连起来,如果在创建的时候就知道和某个卡片有关,就直接连上,如果没有,就先放这里,后面再说,现在不必这么着急,Zettelkasten本来就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先不去管它。
第三,标签。卡片里的内容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一下,打上标签,核心目的是方便以后你随时搜到这里。标签的命名有很多种,大家起标签的时候不要太随意,避免标签泛滥。我的习惯是给每个标签一个相对固定的含义,比如 “#productivity” 就表示和生产力和工作效率提升有关的内容,像今天这篇文章,我就会打上生产力的标签。所有标签我会建一个标签的Index页面,来记录和管理标签的含义,每次新创建一个标签时,我都会去看看这个Index,有没有重复造轮子,做一点筛选的功课,这个很容易,举手之劳。
第四,给卡片多起几个别名。每个卡片在标题的地方只能起一个名字,一般标题的名字都比较正式。但当我想要找一个东西时,第一反应想到的是他的一些特征碎片,比如牛魔王的老婆,标题上写的是“牛夫人”,脑子里第一反应是“小甜甜”。那么这就需要给卡片起一个或者多个别名了。在Obsidian里,使用“[[ ]]”来链接其他卡片时,既可以通过正式的标题来引用,也可以使用别名来引用。同样,别名也可以在搜索里快速找到,这样就大大提升了找到目标卡片的效率。这个至关重要,我们前面提到的随心所欲的搜索,靠的就是标签、标题和别名。
第三步,持续优化标签、目录树和索引。ZK卡片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认知的提升,会变得像星河一样迅速增多,每张卡片都可以分属多个领域,一段话、一个认知,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体现出价值,如果我们采用传统的文件夹目录的方式去管,一旦一个文件被放入文件目录里,它就不能同时被放入另一个目录里。而标签可以做到一张卡片被打多个标记,变成多个不同领域的素材,解决了一对多的问题。这样还不够,我们还需要一个Index索引,这个Index索引猛一看和文件夹目录很像,但却有着本质的不同,文件夹目录的创建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而Index索引的建立实际上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自然演化过程。ZK卡片在网络上相互链接簇成一片,我们只是用Index把他们的这种聚集状态给标记下来,仅此而已,这样做也多了一种搜索的全局视角,更直观、更方便。
滑箱系统只是工具层面的东西,关键还需要一套Workflow来遵循执行才行。
2、在Obsidian里实现Workflow
Zettelkasten的Workflow我们已经反复提及,基本上就是一套信息的采集、加工、理解,基于第一轮理解,继续补充信息,继续采集、加工、思考、融合、不断出现认知涌现的迭代过程。
核心建立两个Workflow:
一个是知识迭代的Workflow
另一个是每日事项的Workflow
下一篇我们继续介绍全局知识图谱和实战Case。你的支持是我写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