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荀子》《孟子》《论语》等儒家著作中从来不会开篇就讲大道理,而是透过生活的常理来证明或反衬自己的观点,这样更容易被广大观众所接受,而《荀子.劝学》中的名篇“青出于蓝而不胜于蓝”也不例外。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生于水而寒于水。"这句话是说理,但也有喻人之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老师不是神仙,并不是不可超越的,古时候青出于蓝的例子还少吗?
从商周到明清,每个朝代都有这样的,宋朝中期最好的“老师”欧阳修就教出了近十位北宋著名人物,每一位都大名鼎鼎,尤其像苏轼一类人物。
这说难吧也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当你努力学习坚持十几年,每天都很自律认真,偶尔休息几天,也不会让你松散下去。荀子认为,教育是为了让人善良,做到日行一善,且不说惠泽天下,但不要仗势欺人,能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那么,你离善良就不远了。哪怕没有做善事,但你的心已经被善良保护起来了,它依旧善良着。像我写日历,一般写得很长,坚持了半个学期以后,就算有时候只写半页,甚至持续两三天,但回到写长文的时候,我的感觉并不会丢失,不会因为昨天只写了一点,今天就写不下去了。这就是荀子所说的“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吧!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需要的是刻苦的过好每一天,锲而不舍的坚持,荀子说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当木材经过墨线划过之后斧锯加工才会变直,刀剑金属拿到磨刀石上就会变直,做人也是一样:“君子博学而日三省吾身,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广泛的学习并且每天时时反省,就会聪慧明达,而行为不会犯错。
为人一定要经过磨难才会有成果,大多数富翁都经历过身无分文的时候,一贫如洗,甚至卖田卖房,无依无助,只有到最后的逆境中才会爆发真正的力量。像上个学期,我们数学频频换老师,功课落下不少,到期末考试二十天前,还有两个单元没有学,同学们为了不创下自己的“历史最低记录”,课堂上非常认真,到最后竟然全部学完!
但是在努力学习的时候也不要忘了“三省吾身”,只有温故而知新才能超越自己,但是不仅仅是学习,还有自己的一言一行。学习是为了让自己更美好,如果光说不做,算不上君子,更不会超越自己!我有些时候,光说要怎么怎么样,却不付出实践,知行合一,说明我还并没有知其所以然!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需要经历困境,时时自省,“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在逆境中自省,锲而不舍的坚持,仅仅如此吗?不,还有一点,要认清自己,对那些“给点阳光就灿烂的人”,对于那种稍有一点成就就自负的人是不可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因为它永远沉迷在骄狂之中,“哪有自满了还不翻个儿的呀!”所以,“不登高山,不知天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呀!
想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要在社会中在世界上认清自己的位置,要有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