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悦读
每天阅读十五分钟,一个看似容易实现实则难以坚持的习惯,希望通过30天的强迫打卡,帮助更多朋友们养成每天读书的习惯。较之“阅读”,我更喜欢“悦读”这个词,因为读书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
当你每天忙于工作身心俱疲
当你每天陷入生活琐碎烦心
当你每天不停不休地刷微信
当你每天乐此不疲地玩抖音
你
是否感觉到“时光飞逝 岁月如梭”?
是否感觉到“韶华白首 不过转瞬”?
是否感觉到“空虚无聊 虚掷时光”?
是否感觉到“饱食终日 无所事事”?
加入我们吧!!!
每天十五分钟悦读时光
享受恬静 享受孤独
清晨 晨光熹微
午后 阳光明媚
黄昏 日薄西山
深夜 万籁俱寂
你的时间你做主
自由悦读你拥有
远离尘嚣和繁忙
涤荡灵魂 陶冶情操
多一分恬淡与洒脱
少一分浮躁与焦虑
坚持打卡三十天
让我们共同成长
第一期“每天悦读15分钟”活动
5月20日正式开启
夜读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带着菲比丫头去坐木马那个情节,背景音乐竟然是《烟雾迷住了你的眼睛》,这首老歌是我的最爱,没想到塞林格也特意提及,读一本小说,却对一首歌曲产生共鸣,喜悦之情油然而生,追忆这首老歌的旋律,20世纪60年代台湾,一个台球厅里,烟雾缭绕,短发干练的张震伏案打台球,背景音乐也是这首歌,这是侯孝贤《最好的时光》里的桥段。一首老歌,一本小说,一部电影,于此相遇,合上书本,临窗远眺,美不胜收,闭目放空,沉醉在夏夜的夜风中,任由怀旧的旋律盘旋脑海……
和书友聊起《瓦尔登湖》,这是一本绝世奇书,十余年前感觉晦涩难懂,如今读来,心静如水,羡慕梭罗的生活,渴望步入丛林,希望活得从容不迫,希望活得深刻,以免我在临终的时候,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这本书耐人寻味,启发心智,帮助我淳朴生活,摒弃焦虑,享受内心的平静、轻松和愉悦。
一篇汪曾祺的文章,让我看得垂涎三尺,唯有美食不可辜负,汪老仅一篇小说,看似日常事儿稀松平常,却能用文字把美食描述得酣畅淋漓。腮边两块细嫩蒜瓣肉”的昂嗤鱼,“印着网格状蒲包痕迹”的茶干,“开着四瓣白花”的野菱角,“筷头轻轻一插油便流了出来”的双黄蛋……一篇好的美食札记能把读者对美食的欲望撩起,民以食为天,关于美食的文章最能激发阅读的欲望,我把写过的文章进行大数据统计一番,阅读量遥遥领先的文章往往与美食有关。梁文道曾经出版过一系列书籍,号称“味道三书”,与梁实秋的《雅舍谈吃》、汪曾祺的《美食人生》、蔡澜的《寻味:行路天下,吃情不减》相比,风格迥异,梁文道对美食的传承进行深度的分析和思考,一篇《榴莲》让我对猫山王顶礼膜拜,无以复加。
享用美食的时光,惬意;
记录美食的心情,写意。
【2】痛苦
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可怕的真实案例,一个婴儿,出生之后,全身没有痛感神经,有一天,他自己把舌头咬掉、嚼烂,却不自知。听闻一些麻风病人,痛感神经不敏感,每天外伤不断,原因只有一个,感觉不到痛,没有第一时间获取危险的信号,导致伤痕累累。痛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痛苦提醒我们,痛苦包括肉体上的痛感,当然,更多的痛苦体现在精神层面。存在主义者坦然说人是痛苦的,人自出生之日起,就要对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每个人都体验过痛苦,却又无法消灭痛苦,痛苦使我们反思,痛苦使我们警醒,痛苦使我们内疚,痛苦使我们成长。也许,这就是痛苦的积极意义。面对痛苦,我们应该积极应对,苦中作乐,不断在痛苦当中实现自我救赎,赎回真正的快乐,这是一种积极的快乐,远胜于深陷“舒适区”中获得的那种所谓的“快乐”。痛苦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基石,而非障碍,追求超越痛苦的快乐,让我们的人生充实饱满、意义非凡。
【3】规划
每天忙碌,不分昼夜,时光飞逝,岁月无痕。早起洗漱,出门上班,处理公务,排忧解难,夜晚返家,陪伴家人,沐浴更衣,安然入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短暂人生,一眼望穿。
每日努力工作,得闲陪伴家人,培养业余爱好,规划日程安排,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当突发事件发生,将规划全盘打乱,日程支离破碎,被迫深夜凌晨两点写文章,睡眼惺忪,狼狈不堪。人生无常,难以规划,然而我们可以把时间聚焦在一周,平衡考虑,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从容不迫,努力活在当下,用尽每一分钟,按照规划的日程表全身心浸盈在其中。
【4】体检
每年体检,好似身体迎来一场大考,前三天禁酒,饮食清淡,晨起不进食,膀胱充盈,一大早赶往医院排队领取彩超号码,仪式感满满。每年体检前后,饮食清淡,戒烟戒酒,早睡早起,运动适度,生怕生活方式影响了体检指标,当体检慢慢淡出记忆,我们又恢复了日常生活方式,熬夜赖床,胡吃海喝,酩酊大醉,迈不开腿。健康管理是一项“反人性”的行为,诱惑那么多,怎么去拒绝?首先人性就是如此,贪图享乐,热爱美食,有些人还喜欢抽烟喝酒,熬夜泡吧,这些都会给人带来及时的感官享受和刺激,而反观健康管理呢,其实就是自律,既要保持健康的作息、饮食习惯,还要保持有规律地运动。其次,面对延时而来的满足,人就是更愿意选择即时的满足,于是,体检发现问题,去医院治病成为刚需,而健康管理并非刚需,从收益的角度来看,健康管理短期内几乎看不到任何收益,只有长期坚持才能看到效果。
我们祖先早在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里就讲到“上工治未病”,意思就是要重在预防,保持健康,而不是等到生病了才去治。又如扁鹊三兄弟那则故事所讲,最高明的医术是防患于未然,将疾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影响人们健康和生存质量的因素当中,生活方式占60%,很多疾病,比如说内分泌疾病、关节与骨骼问题、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等等都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我们大多数人以为最关键的医疗条件和医疗水平其实仅占8%。换句话说,60%的疾病都可以通过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来预防。
朋友们聚餐,一位朋友总是22点准时回家按时睡觉,我们曾以为她仅仅是爱睡觉而已,遂以名号“睡神”调侃,后来她告诉我们:“我是要活一百岁的人,和你们不一样。”扪心自问,愧疚不已,每天睡眠时间不足,饮食习惯不良,长此以往,健康透支,疾患缠身,追悔莫及。体检仅仅是一种检测手段而已,关键在于平日的健康管理。
戒烟限酒,慎重服药,适度运动,饮食清淡,规律作息,心态平和,知易行难,努力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