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来自江苏省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的高子阳老师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题目是《把课文教得更通透》。
一、什么是课文?
高子阳老师展示了从南朝、明朝、清朝到现在,一些名家对“课文”的解读。(南朝解读为“推敲文字”;明朝解读为“督促读书做文章的意思”;清朝解读为“学生习作的诗文”;《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课文就是教科书中的正文”。)
高子阳老师认为从课文的发展来看,我国课文教学应该做的三件事是:1、课文中的字词句等需要推敲。2、不要把课文教成终点,要教成起点,要有课程意识,让学生去读整本书。3、每篇课文如果能算作写作的范文,就应该把课文中的写作“范儿”弄出来,以促使学生做真正的文章。他认为,这才是真正意义的课文教学,虽然全部做到真的很难。
另外,高老师也对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提出了个人观点,教材的课文量太多, 拼命赶集时式语文教学该改革了。老师只是在不断挖坑,却没有挖出水来,缺乏深度教学。所谓的一课一得、长文短教、难文浅教,能让每位学生真正地养成语文素养吗?
二、通透式课文之教的重要思想是“一文一书,一文多书”式深度教学。
教一篇课文就读一本书,其课堂就不一样了!所有的课文就起码有一本书与其匹配,老师读了,才能给学生精准找到,才能让自己的课堂有深度,有宽度。而以这样的思维教每篇课文,多读多写才能真正落实。
三、通透式课文教学需要大单元的“先写后教”的模式变革
1、以《田忌赛马》为例,提出教学模式的变革
2、提出现有的7类教学模式
3、详细展示六上第八单元:
《走进鲁迅——大单元“先写后教”实验》
高子阳老师的做法如下:
第一节课 先写作,即用一课时写《有你,真好》,写好之后,自改,认真誊写,不交老师,留在自己手中。
学生写作时,老师巡视,发现大多习作是套作,没有创意。
第二节课 教《有的人》,这是臧克家在鲁迅逝世13周年写的诗。是臧克家对鲁迅的理解。
第三节课 就是学完这首诗,进行写作引领:《有的人》可不可以用《有你,真好》这个题目?如果可以,臧克家为何不用?“有你,真好”可不可以写成诗?你愿意把自己写的“有你,真好”改个题目写成诗吗?(这是学生写后第一教。“有你,真好”是可以写成诗!此教之后,不少学生写起了诗!)另外,让学生明白大诗人之作是非常重视“气”“结构”的,是难以更改的。另外,写“有你,真好”的作品,文章能有一句名言最好。
第四、五节课 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是鲁迅的亲侄女写的,19岁时写的,是侄女对伯父的理解。
第六节课 学完之后的写作引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能否用《有你,真好》这个题目,为何周晔不用?鲁迅与周晔是什么关系?你们有伯父、叔叔、姨、舅这些亲戚吗?这节课请写写这些人,因为肯定有人对你很好!(这是写后第二教。89%的学生写父母,老师建议换,不换最多及格。)
第七、八课 教《少年闰土》,教学此课之前,我要求学生把《故乡》看完,此文此书是鲁迅对闰土等很多人的理解。另外鲁迅是大文豪,从他的作品可以说到很多写作智慧。比如:1、鲁迅这么喜欢闰土,为什么不用《有你,真好》这个题目?2、闰土与鲁迅什么关系?一个城里,一个农村,一个家庭相当富,一个家庭十分穷……鲁迅为什么要选择闰土这个人物进行创作。3、鲁迅特别重视环境描写,你的文章中有吗?鲁迅特别重视外貌描写,你的文章中有吗?鲁迅在文中大量使用了对话,你的文章中有多少对话?
4、我给学生讲一讲日本大江健三郎怎么评说这本书的。
第九课 写后第三教。修改自己文章结尾,鲁迅这篇文章是短篇小说,愿意尝试一下写短篇小说,可以把自己的文章变成短篇小说。
第十、十一课 《好的故事》故事教学。为什么这篇文章放在三篇课文之后?因为这篇文章写的是梦境,是作者对梦境的理解,也是非常难懂的文章。这篇文章能否用《有你,真好》为题?鲁迅为什么不用?
第十二课 这一课的写作引领:一是“有梦,真好”,写“梦”真好,“卖梦”是一种写作;二是高水平的作家写出来的并非你读一两遍就能读懂,如何让自己的文章写得让人读几遍才能懂?如果你愿意,可以用这种思维修改自己的文章。像鲁迅写梦境那样的跳跃式的思维来写,文章可以使用一些俚语,可以用一些怪异的字词、生僻的字词。(这是写后第四教)
第十三课时 (这是写后最后一教)全面修改自己的作品,形成合格之作。1、这一次,老师要教一些写作风格,比如“感叹号”要尽可能的少用。2、写“好”,不要出现“好”字的写作引领。
[语文园地的内容,都可以融入前六课之中,也就是说不再独立设置课时。]
四、统编教材哪些单元适合“先写后教”
62次习作训练题,有15次训练不适合,也就是75.8%适用。
先写后教,让课文教学全方位聚焦阅读,聚焦表达。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