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永不眠,屠夫问候各位早安。
罗伯特·清崎说:世界上到处都是有才华的穷人。
如果才华足以让人富有,那么,高校所培养的「优秀的绵羊」们应该早就财务自由了。
再不济,也不用成为“打工人”,无需为五斗米折腰,不会被一文钱难倒。
显然,现实并非如此。
屠夫在《让你受用一生的3种能力》里,分享过一个金字塔模型:
顶层是「思维」,你的决策和判断取决于思维;
中层是「能力」,你能否达成目标关系到能力;
底层是「方法」,以什么方式做事体现了方法。
顶层的「思维」决定了一个人的天花板,
「思维」不行,拥有再强的「能力」再多的「方法」也没用。
才华只是能力层面的东西,大多数人死于错误的思维
—— 比如今天要聊的这3种。
01 静态观点
静态观点害惨了很多成年人。
静态观点有内外之分:
对内的静态,是看不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只盯着已经拥有的一切;
对外的静态,是看不到事物的变化和趋势,只盯着它们现在的样子。
在学校,我们总是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升到更高的年级。
一场场的考试,让我们仿佛“打怪练级”,有着强烈的「成长感」。
走出校园、没有了考试,取而代之的是日复一日的上班下班,成长感一下子就弱了。
下班后身心疲惫,又不再有他人督促,大部分人会选择“放松一下”。
久而久之,便忘记了自己需要成长。
“忘记成长”还不算严重的,更可怕的是“拒绝成长”。
静态观点,能让你轻视甚至抗拒自己的成长潜力,一个最典型例子就是“红灯思维”。
上级交代一个项目,自己却不愿接手,因为从来没做过,担心做不来。
想摆脱死工资,学了很多投资理财知识,却不投一分钱,因为怕亏本。
他们抗拒接触新事物,抗拒学习新知识,觉得现在已经挺好的。
给自己亮红灯,扼杀成长的可能,这是“对内”静态观点的害人之处。
投资世界瞬息万变,新变化随时发生。
如果只看到过去和当前,刻舟求剑地复制某种模式,失败也是必然的了。
把握趋势和变化,不但要深刻理解本质,更要找到本质当中的关键变量,以「守正用奇」的方式看待问题,这对投资者的思维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
另一种静态观点要更隐蔽一些,但是投资里更为常见。
人们总是高估新事物的短期影响,低估长期影响,形成了一种独特现象:
相关概念股在短期内会成为热点,被大量资金所包围,股价迅速地炒高。
可是新技术从出现到可落地,再到规模化应用,都是需要时间的,很难在短期内一条龙地实现。
而一旦短期热点变了,这些资金又会追着新热点跑,散户也应声而散,于是股价迅速地回落。
但是,只要是有意义的创新,就算时间长一点,它的价值仍然会得到验证,于是这些股票在更长时间里的涨幅十分可观。
最典型的例子要数腾讯,2004年上市时市值仅为几十亿港元,现在早已价值万亿美元了。
在短期中迷失自我,错过真正的机会,这是“对外”静态观点的害人之处。
02 缺乏关联
有才华的穷人,看待事物往往缺乏关联。
投资者需要把握事物的本质,而把握本质的前提是找到关联。
盲目跟风的“羊群”有一个显著的特点:
他们很少去梳理、归纳和总结,
只靠单点信息,草率地做决定。
去年上半年,很多人惊慌失措地抛售掉手中的权益资产(股票)。
他们只看到每天新闻报道里的坏消息、鬼故事,脑子里想的都是未来会变得更糟。
他们想不到的是,疫情限制了线下,但是也带旺了线上。
于是乎,第一波恐慌暴跌之后,一些企业的股票迅速反弹,甚至超过了疫情之前的表现。
这就是「关联」在投资中的作用:
信息是客观的,观点是主观的。
提炼观点的过程中,缺乏关联可能让你吃大亏。
缺乏关联,不但影响我们投资,还影响我们成长。
乔布斯说,人生要connect the dots,把散落的点都连接起来,才能形成合力。
他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身为工程师,信仰佛教,学习书法课程,将三种经历融合在一起,才形成了以iPhone为代表的经典产品系列。
科技、哲学和美学,看似不相关的dots,被乔布斯关联在了一起。
学习和成长很需要connect the dots,实现方法有内外两种。
“内”的方法,是借助框架将同一领域的知识进行连接和巩固,可用在「相同体系」或「相邻体系」的知识。
本科读会计专业的同学要攻读财务方向的硕士课程通常比较容易,因为两者的知识体系是相邻的,可以通过结构框架进行延伸。
“外”的方法,是通过分析把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串联和协同,适用于「不同体系」的知识。
上面乔布斯的例子,就是典型的“外”的方法,把科技、哲学和美学结合在一起,造就令人惊叹的产品。
缺乏关联的人永远开在慢车道。
他们只是一板一眼地拾起眼前所见,无法发挥出投资和学习的「复利效应」,也无法成为「指数思维」的受益者。
03 从不冒险
不同资产的风险不同,不同投资者对风险的态度也不同。
有的人极度厌恶风险,一次超过5%的下跌就惴惴不安,彻夜难眠。
有的人赌性极强,沉浸在大起大落的心跳加速中,把股市当做赌场。
这两种人正好位于光谱的两个极端,大部分人落在两者之间。
有句话叫“理财就是理人生”,我们对待财富的态度,往往也是我们对自己人生的态度。
仔细想想,身边那些因为“风险太大”而不愿接触股票和基金的人,是不是对人生也极度保守?
他们在投资中厌恶风险,在生活中害怕冒险,所以总是选择最“安全”的路线来走:
股票风险大,那就只买货币基金和银行理财……
企业风险大,那就一心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
再多的梦想和创意,都被扼杀在“安全感”之下。
可是,世上最冒险的事就是「从不冒险」。
生活上过度规避风险的人,对“变化”会感到极度不适。
仔细观察会发现,这种人往往也是以静态观点看问题的人。
比如高速收费站收费员,本以为这是一个风险极低工作,兢兢业业十几年,“除了收费啥都不会”。
结果呢?
随着ETC出现,收费员丢了饭碗,也难以找到一份能和原先媲美的工作。
静态观点,让他们死守着「铁饭碗」,“忘记”成长;
从不冒险,让他们「反脆弱性」极差,风险不断累积
—— 直到饭碗被摔得粉碎,才猛然醒悟。
在投资中的例子就更多了,因为大部分人的风险观都是歪的。
什么意思呢?
许多人以为,股票价格的波动是风险,金融资产的不确定性是风险,所以片面地追求确定性。
买入后一旦下跌,就会心疼得哇哇大叫,甚至慌忙割肉离场。
这群人呢,和大涨之后盲目跟风买入的往往是同一群人,因为上涨“确认了观点”嘛……
屠夫比较认同霍华德·马克斯的风险观:
风险,意味着结果的不确定,
以及不利结果发生时损失概率的不确定。
这可能是对投资风险概括最全、总结最精辟的说法。
巴菲特说,我们为确定性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的确如此。
如《投资安全12黄金法则》所言,我们既无办法,也无必要避开不确定性。
恰恰相反,我们要接受和拥抱投资中的不确定性,通过资产配置,把风险管理起来。
这,才能规避“从不冒险”的思维陷阱。
04 “有才华”到“有本事”
让我们再来看看,那3个让有才华者掉坑里的思维误区吧:
静态观点:僵化静止地看待事物,贪图安逸忘记成长
缺乏关联:孤立地考虑每一个单点,与复利效应无缘
从不冒险:过度地规避风险,反而令自己越来越脆弱
人们常以为,有才华等于有本事。
并非如此。
「本事」是结果导向的,一个人做成了某些事,我们才会说ta有本事。
「才华」则不然,我们愿意承认一些人有才华,并不要求他们做成什么事。
别做有才华的穷人,做个有本事的富人。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