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我弟我妹一起吃饭,其间我妹问到孩子的情况,说儿子选择不选文理科选了艺术,究竟是惧怕了文理科的难度,所以逃避,于是选择了艺术,还是基于自己的兴趣?需要告诉孩子,不论是为了什么,只要是一旦选定,就必须得坚持到底。
我认同她的说法,接着,我妹就说,姐,我觉得你和姐夫都被桓给绑架了,因为你们害怕失去他,害怕他的叛逆,害怕他不回家,你就觉得只要他回家,就可以放下一切的规则与约束。我知道我妹并不理解我,他不明白叛逆期的孩子不是用强压的方法,而是应该用引导与理解。我带着些情绪说,你们不了解桓,自从初二下学期开始,晚上不肯回家,甚至他去哪里根本都不告诉家里人,我和你姐夫急得跳脚,到处寻找,那一段的日子非常的苦闷和难受。那一年半,桓自己其实是非常的孤援无助、痛苦、茫然和孤单。但是这一学期开始,我们的亲子关系有很大改善,他去哪里都跟我们说,这已经是很大的一个进步,他也有一个成长的过程,他需要从叛逆里慢慢的去理解父母,顺着自己的认知慢慢的去感悟。
我妹接着说,他晚回,你为什么不直接把门锁了,就让他去外面流浪啊?我知道这样的方法到最后只会把孩子更深更远更彻底的推出家门,交给社会,并不是一个明智之举。
回来的路上,我跟先生说,自己没有经历过痛苦,是不会了解其中的滋味的,也不可能去给别人下决断。儿子是怎样的情况,我们作为父母最了解。孩子是我们生的,我们养的,作为父母,若我们不去接纳他、理解他、而是排斥他,把成长的矛盾和遇到的问题推给他一个人,又怎么可能解决呢?到最后就会变成一个死结。
人和人之间是有磁场的,同频共振,这个人喜不喜欢我一眼就可以感觉出来,并不需要说话呢,同样孩子对于谁能接纳他,也是具有非常强大的认知的,家就是一个能够容忍他还没有成熟之前去犯错误但依然能够看到他的闪光点的地方,是一个不论他出了什么样的状况都能够给到他温暖和理解的地方。每一个人的成长都会有自己的轨迹,每个人是自己的主宰和主人,不是靠别人来下决断。即便我弟我妹多么爱儿子,但是都没有办法去下断定他的人生。因为他们不是儿子本人,不了解儿子的生活轨迹,不了解他经历的人事物,不了解他的成长感受。
溺爱和宽容与理解,其实很难划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在外人看来儿子不如常规的孩子那样生活与学习,偶尔犯点错误,但是我依然去理解和接纳他,就是溺爱。
但是,孩子终究要成长,要为自己负责,终究他要为生而为人来世上这一遭的存在价值负责,只是什么时候他的认知达到这个程度,谈这些才有意义。这个结果,需要我们和他的亲子关系变好之后,慢慢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