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月,我利用早上通勤的时间看完了毕淑敏的《幸福的七种颜色》。早上乘地铁的时间大概有20分钟,这段时间我大概能翻阅5~7页,全书总共200页,一个月看完,恰到好处。
这是我第一次利用通勤的碎片化时间看完整本纸质书,因此非常有成就感。然而开始时,这个计划推进地却并不顺利……
我住在地铁的首站,所以大多数时候,我都能在拥挤的早高峰找到一个座位。通勤的地铁上人们神色各异,可却无一例外地捧着手机,有人吃鸡,有人追剧,有人聊微信……这样的晨间时光似乎太虚度了,于是我决定利用这段时间来输入行业资讯。
没过多久,我就发现了这个计划的漏洞,地铁上的信号不稳定,我常常因为打不开链接而发呆,或者干脆改玩单机小游戏。
恰好秋去冬来,我从只装得下手机的手拎小包,换成了能装下一本书的双肩背包。
最初几天,我找好位置坐下,掏出书来读的时候,心里总有一个尖锐的声音在说:“真做作,这么爱看书,怎么不换个好地方看?在地铁上看书多尴尬啊!”
我环视四周,的确发现有人在盯着我看,直到我们的目光碰到一起,她才尴尬地把头转向另一边。而我也迅速地低下头,像做了亏心事一般,心里突突乱跳,一页字看了十几分钟还没看完。
又过了几天,我能够适应被人围观的尴尬,可却常常被身旁的声音吸引。我刚敞开书,就听见邻座的姑娘再看《吐槽大会》,便顿时失去了看书的心思,一个劲儿地偷瞄她的屏幕,迫切地关心这一期谁当上了主咖、池子又讲了什么新段子。
在嘈杂的环境中保持注意力集中,这确实不太容易。但我很快就想到了对策:上车就带上播放着白噪音的耳机,或者干脆什么声音都不放,只是用塞耳机这个动作来暗示自己,我即将投身自己不被打扰的世界里。
这一招对我非常有效,这样做之后我确实能专注于书中的内容了,但却又因为过于专注而坐过站……于是在往后的日子里,计时闹钟也成为了我碎片化阅读的必备工具。
毕淑敏老师的这本书里,讲了不少她亲身经历过的故事。我泪点低,读到感人之处时常泪水充盈,直在眼眶里打转。每当这种时候,我就会感到今天又是充满正能量的一天,因为吸收了字里行间足够多的营养,我也能够动力十足地努力奋斗下去。
关于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读书,婉君有几个小建议送给你。
地铁首站座位优势确实是我阅读纸质书的重要保障,很难想象站在拥挤的人群中,要有多么强悍的毅力和体魄才能阅读纸质书籍。所幸当下科技发达,有不少更便捷的阅读工具。比如晚高峰路上,我就选择看已经下载完成的电子书,或者听樊登读书。
此外,在碎片化阅读时,书籍的选择也十分重要。《幸福的七种颜色》这本书里,全都是由一个个小故事拼接而成的,感情深厚,辞藻华丽,内容却足够简单易懂。因此每天早上花十几分钟读1~2个故事,毫不费力却又能引起深思。倘若换成一本晦涩难懂的大部头,甚至是我静心里阅读都不易理解的学术类书籍,恐怕我坚持不了三天就放弃了。
最重要的一点是,刚开始培养这项习惯时,你一定会和我一样,遇到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但既然心意已定,就不能因为一两天的败绩而放弃全盘计划,而是要学会创造适合自己的条件,不断攻克难题。
别人的目光、嘈杂的车厢、拥挤的环境……这些都不是问题,关键在于你是不是肯把原本虚度的通勤时间用于提高。我相信,既然你能环抱着栏杆玩儿一路吃鸡,那么凝神阅读一本书对你而言,也不过是心态问题。
每天十几分钟,看起来毫不起眼。但仔细想想,如果一个月能读完一本书,那一年就是12本书的差距。更重要的是,养成新习惯之后,你会获得不可替代的成就感,它会帮助你活跃思路,把整个人生活得更有效率。
别小看通勤20分钟,拥挤的地铁里,别人正和你慢慢拉开差距!
END.
2018/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