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部分需要经常学习的人来说,怎样使学习更有效率,是一个大家都会思考的一个问题。
有些人喜欢集中力量办大事,一口气学完,但学习效果往往不理想,学得快,忘得更快。
有些人背单词,也会有意识的使用一些方法,精确控制复习时间:5分钟、30分钟、12小时、1天......可结果总是令人沮丧,积累下来的需要复习的单词越来越多,信心就渐渐的没有了。
一直以来,关于学习和记忆的心理学研究就从不间断,争论也不曾停止。从19世纪中叶艾宾浩斯发明遗忘曲线开始,直到最近的几十年,这个问题才渐渐有了眉目。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1885年由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的。根据这一理论,人们开发了艾宾浩斯学习法以及应用这一方法的众多软件。可是,他们的效果并不理想。
分布学习要好于集中学习
在艾宾浩斯提出遗忘曲线的同时,他也提出了另一个概念,间隔效应。间隔效应说的是,把学习的时间节点按时间展开,其学习效果,远远好过在一个时段一次学习大量的内容。简单的说就是分布学习效果要好于集中学习。而艾宾浩斯学习法就近似于集中学习。
在近几十年,美国的心理学家robert and elizabeth bjork夫妇更加深入的解释了这个现象。
我们并不是忘记了,仅仅是想不起来了。
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词语:记住。怎样才算记住?通常情况下人们所说的记住就是能“想起来”,也就是回忆。而在上述两位科学家的概念里面,记忆和回忆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相信大部分人中学毕业很多年的人看着自己中学的班级照片都无法记得全部同学的名字,但只要看看照片背后的姓名表格,就可以很快一一对应起来。同样的,对于你完全忘记的知识,当你再次学习的时候,速度一定比当初第一次学习的时候快很多。这都说明,我们记住的要远远多于我们能想起来的。
在Bjork夫妇的理论里面,记住的就永远记住了,他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弱。而我们想不起来的原因,是因为回忆失败了。就是说我们大脑里面处理短时记忆的部分没法从长时记忆里面提取出需要的信息了。可以想象成电脑的内存和硬盘,我们当前需要处理的信息都在内存里面,而其他具体的庞大的信息在硬盘之中,在需要的时候,cpu会把需要的信息从硬盘提取到内存。而回忆就是这个提取的过程了。
根据这一理论,在我们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加强的,就是回忆的过程。它好似在我们的大脑内存和硬盘之间建立一条通道,通过练习,把两兆的铜线变成千兆的光纤。而与电脑不同的是,我们大脑里面的通道是遵循用进废退的道理的,如果长时间不用,已经练成的光纤还是会慢慢退化。所以,复习永远是正在进行时,而不是过去时。
看对这是不是会有点沮丧?其实没关系,遗忘本就是人脑的一种能力,把不经常用的东西忘记了,才能腾出资源去做更有用的事情。
知道了这些之后要如何运用呢?关键就在遗忘和再回忆。
怎样实践遗忘?
很简单,过一段时间再来继续学。当我们已经把需要的信息提取出来了,这些信息就在内存里面了,这个时候再继续复习显然意义不大。我们要做的就是等到我们已经开始遗忘了,再努力的回忆,回忆的过程越困难,对回忆的锻炼效果就越好。如果只是一遍一遍的看,过目不过脑,学习的效率就会非常的低。
怎样实践再回忆?
答案就是考试。一直以来,考试对于我们来说一直是一种评估的手段。而在2006年,Science杂志上曾经有过一篇名为 The Critical Importance of Retrival for Learning的报告,它的结论是:考试其实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所以,有效率的学习过程是什么样的?
第一遍学习了之后复述,可以顺便留几个问题。
等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复习,复习的时候不要直接看答案,根据留下的问题,努力的回忆。
再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复习,复习的时候不要直接看答案,根据留下的问题,努力的回忆。
……
这里面有一个“一段时间”,这个一段时间到底是多久?其实没有定论,根据个人实际情况确定,可以是两个星期,可以是半个月,也可以是一个月甚至一年。
知道了这些之后,我们看书学习也许就更轻松了。一本书看不完,没关系,过一段时间再看(你要确定你过一段时间真的会看),一门课上了一部分,休息一下,学点别的,过段时间再接着学。其实就是几本书一起看或几门课一起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