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直在驱使我们不断做出选择,成人后,工作也迫使我们别无选择。经历了无数次选择与被选择,一条条岔路口驱使着我探索目前的道路。下一次选择在哪里,还是无从选择的网络决定了我们的未来方向?的确,一路走来,前辈在教导我们,本能在驱使内心,错误在提醒大脑,我还有选择么?选择还会继续错么?
原罪1——天生的偏误
我们天生就偏爱选择,这是进化的力量。选择的欲望本能只是让我们做出选择,作为理性的大脑只是负责寻找证据,验证感性大脑的判断。面对熟悉还是探索未知,祖先已经在我们的基因上刻下了烙印,我们必须不断面临选择,久而久之,选择成为了我们的本能,为了整个人类族群的延续,我们作为个体的选择行为(试错行为)本身就无法避免错误的产生。就像我们无法通过节食来克制饥饿一样,无法通过不结婚来克制繁育后代的冲动。当下商业行为都在人类天生的欲望选择机制在不断推进、不断繁荣,而我们中的许多人也不断成为“选择”的奴隶。
原罪2——思维的偏见
语言本身无法实现信息的通畅表达,语言在赋予我们思维表达的同时,也在禁锢我们的思维疆域,我们无法摆脱,也无从摆脱。从此产生的思维偏见其一叫做,信息框架偏见。意思是,我们在评估选项时,所使用的信息框架,会影响我们的选择。说白了,就是描述选项的方式,会干扰选择。比如,有一个地方爆发了病毒,有两种治疗方案让你选。选择方案 A,有30%的人会确保获救,另外70%无法获救。选择方案 B,有1/3的可能性是所有人全活,但也有2/3的可能性是所有人都死。这时,为了保险起见,大多数人都会选方案 A。毕竟,落袋为安,能救一个是一个。
但是,假如换一种表述。选择方案 A,有70%的人必死无疑,只有30%能活下来。选方案B,有1/3的可能性是无人死亡,另外2/3是全部死亡。这时,大多数人都会选方案 B。毕竟,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70%的人送死。但明明看到的是同一套方案,描述的方式不同,做出的选择却不同。在第一种表述里,衡量的指标是存活率。这时,我们就会更注重存活率,满脑子想的都是能多救一个是一个。而第二套表述里,衡量的指标是死亡率。这时,我们的关注点,也跟着变成了死亡率,想着能少死一个是一个。其中,存活率和死亡率,就是我在描述两个选项时,所使用的信息框架。即使选项不变,只要信息框架不同,我们评估选项的依据就会不同。这是我们在选择决策中的第一个思维偏见。
第二个思维偏见,选项混乱偏见。就是我们在比较选项时,对比的维度本身就是混乱的。很多选项之间,其实根本就没有可比性,只不过我们没意识到而已。举个例子,有个段子说女朋友问男生,我和你妈同时掉水里,你先救谁?很多人想破了脑袋,还是左右为难。其实,这就是因为他始终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对比维度。以至于找不到这两个选项之间的可比性到底在哪。这时,他就需要建立一个能同时容纳这两个人的对比体系。比如,学法律的人会认为,在法律上,儿子对母亲有赡养义务,不救,就构成了犯罪,但对女朋友没有法律上的义务。所以,先救母亲。当然,重点不是这个选择对不对。而是通过这个例子,你会发现,我们大多数人缺少建立选择维度的意识。只有少数有着特定专业知识的人,有这个意识。且不说他选的对不对,至少对他来说,这个选择是能说服自己的。
其实,在生活中,很多选择难就难在,缺少这么一个清晰的对比维度。比如你要换工作,工资是可以量化的。但是,离家近带来的幸福感,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和同事相处时的愉悦感,这些是没法量化的。再比如,你今天休假,你犹豫到底是去参加一个行业聚会,还是去单位加班挣加班费。你之所以在这两个选项中纠结,也是因为你缺少一个清晰的评判标准。也就是,你到底更在意什么?从长期价值看,你更应该去参加聚会,给未来铺垫更多的人脉。从短期价值看,加班能让我马上拿到钱。假如不建立一个明确的标准,找到两个选项之间的可比性,人总是会左右为难。
选项思考——分层选择
有时候选择之所以很难,就在于选择的项目太多,而我们有无法对其做出清晰的对比依据。2018年对消防职业是一个非常难忘的一年,许多人都在摇摆,摇摆不定就是因为无法衡量自身未来与当下职业未来潜在的优略对比,选择到最终,也是无从选择。而分层选择就是要将当下消防职业的优点、不足之处,显性与隐性充分表达出来,同时也要结合自身目前的状态,未来的学习能力、社会网络资源、想要的人生方向、以及各种游戏规则的套路分析出来。通过各个维度,组合起来的看分层后的选择状态,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出理性选择。
选择思考——主动选择
更深的更高级的选择,其实来自跳出游戏规则的框架,创造性的推出新选择,主动做出选择。对选择做出选择,选择什么时候应该选择。当你发现你驾驭的不是选项本身,而是选择本身,你就已经实现了更高级的选择。生命中的那些创造自己传奇的人生,哪一个不是对自己说了算,哪一个不是对自己负责做出选择的人?人生看似选择很多,其实改变岔路的选择极其稀少,对待选择,我选择主动选择,而不是被动选择,与其当实验小鼠,不如去做敢于挑战本能和思维的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