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燕
每个人都期待成为独立的个体。尤其遇上操控型的父母,自己确实也没有享受到童年的快乐,所以长大后唯一的想法就是“逃离”。大学考离家远远的学校,毕业了找个离父母远远的城市,然后结婚生子,我们以为,这的距离,足以让一切都风轻云谈了。
直到有一天,发现自己和闺蜜控诉老公时的委屈和受害居然和母亲同出一辙。直到有一天,发现居然暴怒之下甩了老婆一巴掌,手还没放下,眼前却浮现出父亲失控后打母亲时那张气的扭曲的脸;直到有一天,自己对孩子的指责和吼叫就如当年父母对自己时一样一样;直到有一天,我们活成了自己最不喜欢的那个样子,如中了魔咒,开始在命运中轮回,居然活成了你。太会开玩笑了,为什么逃不过也躲不开?
因为从来没有人能完全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的染色体我们的基因我们成长的环境,都毫无疑问的在影响着我们的人生。德国心理治疗师伯特·海灵格(Bert Hellinger)通过家排做家庭治疗,他说作为社会性的生命,每个人都隶属于某些系统:他是一个家庭的成员、某个社区的居民、某个组织的一员……,而且他本人就是一个系统,由一个身、心等各要素构成的系统。这些大大小小的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系统。社会中的每个人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系统中孕育、出生、成长,死亡。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不无法逃脱这些影响。
记得有次和同学聚餐吃火锅,有位女同学不小心把调料盘打翻了撒了一地,她当场吓得花容失色,连忙给我们赔不是,然后手忙脚乱的帮着服务员收拾,即使服务员让她坐着就好,有他们打扫就可以,她还是手足无措,神情紧张。当她稳定一些,作为职业的习惯我问她,为什么会对打翻一样东西如此的紧张?她好像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哪怕是打翻了东西也没关系,根本不会再有人会狠狠骂她的时候,那一刻她的眼泪掉了下来。童年时,因为犯错受到的责骂,心中的恐惧和害怕一直跟随着我们,即使长大了,犯错就会被骂,这是扎根她内心的图式,即使父母已经不在身边,在她心里依然认定自己会被责怪,因此做事小心翼翼,如果不可避免还是犯了错误,她便会做出异于常人的反应。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在五岁之前就定型了,我们成年以后所表现出来的不幸福、非理性状态,都在童年时有因可循。
那些被打骂教育的阴影所控制的,如果有幸看到童年经历对自己的影响,才能找到摆脱影响的方法。也有很多人,他们受困于不幸福的人生状态,却不知道从什么经历里找原因。
比如因为看到父母婚姻的不幸,迟迟不敢进入恋爱或婚姻,对长久的亲密关系缺乏信心,期待拥有一份甜蜜幸福的爱情,却又害怕深陷其中受到伤害,结果婚后确实把婚姻经营成了像父母那样的鸡飞狗跳。
还有童年时家人苛求完美,在批判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们长大后会常常羞于表达真实的自己,因为担心自己的缺点会暴露无遗,担心身边的人会不喜欢这样的自己;或许在不自觉中,他对自己的孩子要求也变得越来越苛刻。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基因为我们设置了初始参数。看到你,我就看到你的祖宗八代,因为在心理工作者的眼中没有孤零零的人,家庭乃至家族的文化,深深根植在我们每一个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