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首音乐的名字的说法有好几种,我还是比较认同《忧伤还是快乐》。不止是先入为主的原因,也是因为这首音乐的确能让人
产生“忧伤”“快乐”两种心情。
第一次听到这首音乐的时候就被它的旋律所吸引。记得那时高三时美术校考期间,那时我们三个人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楞劲跑去了郑州考清华美院,对于从未出过什么远门的我来说,这种处境一下子让我成熟了不少,我们住的小旅馆里也都是从外地赶来参加各种艺考的学生。大家说着各种方言,围在一起看电视,虽然彼此连姓名也没有问过,但却有种格外的亲切感。空余时间也有音乐学生练嗓子,有美术生还在画各种速写。
也就是在那段时间的某个平常的傍晚,我在某人手机里第一次听到这首《忧伤还是快乐》。
这是一首没有歌词的音乐,我想不出能用什么样的词汇去解释每一个旋律,仿佛只能用纯粹的艺术去解读另一种纯粹的艺术。语言是有国界的,而艺术无国界。
初始时,是缓缓的,淡淡的钢琴,清脆干净,像用一只干净的画笔蘸了紫罗兰加白粉,稍微一调,由轻而重地在白纸上走了一笔,颜色由淡转浓,再由浓转淡,笔锋轻轻一扫,结束得洒脱。接着有架子鼓的声音敲进来,心中瞬间多了一份热闹和欢愉。于是接着用画笔蘸取桔黄色、橘红色,无须洗笔,直接调和,顺势在刚刚的紫色带下刷几笔有起伏的鲜艳的颜色。此时可稍加水让颜料湿润,这样再画的时候笔触更加均匀、清晰,如同少年明亮的笑容,开在夏日午后的阳光中,让人一不留神就被那热情所感染。
旋律还在上升,仿佛从先前的一个人变成一群人,大家笑着、跳着,快乐地打成一片,先前的那份小忧伤也被跑到九霄云外了。少年的欢笑来的就是这么简单,少年的忧伤走的就是这么容易,没有什么理由可以解释,一颗单纯的少年心,透明得如此彻底,放在阳光下,就能随心所欲的折射出各种色彩,如同我们还在年轻的十八岁,情窦初开,叛逆任性,却隐约中挑起一份不怎么清晰的责任。一切简单而抽象,一切清楚又模糊。
又有小提琴的声音加进来,快乐的氛围达到高潮,鲜艳的画笔刷着大红、明黄的色调,一群少年笑声如银铃,乐器敲击出无比快乐的乐律,仿佛全世界都为其动情。
少年的心情是一条没有对应公式的波浪线,起伏不定,高潮不一。当欢愉达到了鼎盛,悲伤就水到渠成。旋律里渐渐退去了弦乐器和架子鼓,仿佛后来来的朋友们一一散去,最后只留下开始的一个人,钢琴由急促转为低缓,依旧清脆单纯。初始亦是结束,结束亦是初始。大自然周而复始,人生也被分成一节节、一段段,某件事告一段落,那么必然有另一件事正酝酿着,准备铺天盖地而来。
音乐的最后是一串省略号,画面的最后是单纯的、淡淡的紫罗兰加白粉,场景的最后,是开始时那个有点小忧伤的少年,他依然忧伤着,只是多了一份内心的坚定和宁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