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11月的初冬,沉寂已久的威马汽车,如同一颗被遗忘的种子,突然在社交媒体上宣告“好事将近”,试图再次破土而出。作为中国最早一批造车新势力中的一员,威马曾与行业头部品牌并驾齐驱,却又率先倒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成为首个申请破产的明星车企。如今,随着新股东的入主和一纸雄心勃勃的复兴计划,威马的故事似乎迎来了续集。
01、新股东入主与宏大蓝图:希望的曙光?
根据公开信息,威马汽车的重组迎来关键转折。今年9月,一份《关于“新威马汽车”重组情况的说明》对外发布,确认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已正式接管威马的核心公司,并着手推动其位于温州的生产基地复产。这一消息为威马的“复活”提供了实质性的起点,也让外界看到了其摆脱破产阴霾的一线希望。
紧随其后,还制定了一份详尽的“三步走”经营发展规划浮,描绘了一幅从2025年到2030年的宏伟蓝图。
02、信任、技术与资金:横亘在复兴路上的三座大山
尽管蓝图诱人,但现实的挑战却异常严峻。首先是信任的重建。在威马陷入困境期间,其售后服务体系几近瘫痪,车机系统断联,让超过十万名车主沦为“孤儿”,车辆的终身质保承诺也成了一纸空文。如今,在社交媒体的评论区,大量老车主的诉求集中在“先恢复车机网络”上,这反映出品牌信任的修复是其复活的首要前提,也是最艰巨的任务。
其次是技术上的明显代差。新威马计划率先复产的EX5和E5车型,其核心技术停留在数年之前。而当前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焦点已全面转向高阶智能驾驶、800V高压平台和AI大模型赋能的智能座舱。在竞争对手们加速技术迭代的背景下,威马的老旧产品在市场上是否还具备竞争力,需要打上一个巨大的问号。研发人才的流失也让其短期内追赶技术差距变得异常困难。
最后,也是最核心的问题,在于资金。接盘方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的背景,被外界普遍认为与同样深陷债务危机的宝能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股东自身的财务状况,让外界对其承诺的持续投资能力充满疑虑,这场重组也被视为一场高风险的资本豪赌。
03、市场变局与渺茫胜算:时过境迁的残酷现实
威马倒下的两年,恰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格局发生剧烈变化的两年。市场渗透率已从30%左右跃升至超过50%,行业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竞争的激烈程度远非昔日可比。如今的市场,价格战已成为常态,头部企业凭借规模优势和技术壁垒,不断挤压中小品牌的生存空间。
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头部新势力车企的单季销量已轻松突破9万辆,而行业巨头比亚迪更是占据了超过三成的市场份额。在此背景下,威马规划的年产销一至两万台的目标,尚不及头部品牌一个月的销量,其市场声量和影响力微乎其微。想要在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中杀出一条血路,难度可想而知。
从曾经的行业明星到破产重组,再到宣告回归,威马汽车的经历是中国造车新势力残酷淘汰赛的缩影。尽管新股东的介入和宏伟的复兴计划带来了一丝转机,但其面临的信任危机、技术鸿沟、资金疑云以及剧变的市场环境,都是极其现实且难以逾越的障碍。对于威马而言,重启生产线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能否真正“复活”,取决于它是否能拿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并以实际行动修复与消费者之间破碎的信任关系。否则,这场备受关注的回归,最终可能只是资本市场的一段插曲,而非商业史上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