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修改《腐败行为影响论文》过程中,发现结构上有些杂乱,为什么会出这样状况?分析来看,主要是上了当初我借鉴一篇论文的当。一个月为了拖着不写,在网上找了许多样本,美其名曰收集资料,借鉴他人成果。结果找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开题报告,好像是关于环保方面,这篇文章提纲是:绪论、理论基础、存在问题、采取的对策、课题存在不足及展望、结论。套着这个模式收集了相关素材,但弄到现在,我发现自己这个论文成了个四不像,既不像以前调研结构:问题+对策,又不像学术文章,理论+问题+对策,感觉成了一个大杂烩——网上弄的一堆素材,以前自己写文章拼凑一起,凑够了2万余字。回头一读,发现自己所谓创新,简直是胡说八道,没说清什么鸟问题。
发现症状,决定用手术刀进行了解剖,正如解决拖延症所云,先弄一个最差劲、最糟糕的论文。怎么弄一个最差的呢?那就是不追求什么高大上的学术问题,只管写一篇能说人话的材料,按以前弄调研思路,主体就是问题+对策,问题是哪些?当前反腐不重视从人性角度思考,说难听点人的本性就是贪吃、贪财、贪色的,这一点源于人的动物本能,多吃多占多找女色,才能存在才能延续。后天教育就是把一堆关于做清官、做圣人、做贞妇之类玩意,装进一个个各怀鬼胎的大脑,倒有人装的深,有人装的浅,所以面对腐败这个鸟时,有人可能像柳下惠一般,在金钱美色诱惑下,以圣人之言、之礼装逼一夜,动心而不敢不愿不想动手;有人像曹鼎一般,靠着“曹鼎不可”这类标语,给自己贴上标签,结果就没有乱来。还有圣人人前人模狗样,人后就暴露本性,看色眼眯,看财眼开,放开本性胡乱来。
所以解决腐败这个鬼,还是要装模作样,把圣人之言、清官之流观点,装进小鲜肉、小美眉们和肥头大耳官员们脑袋里,怎么装?除了传统的说教灌输,还要采取大棒加胡萝卜政策,既吓又骗,譬如从人的认知入手,人没成清官、圣人前,先按成了清官要求对待,通过打动他们的眼、打动他们的耳、打动他们的手、打动他们腿,让他们真正心动——学做、装作清官、圣人。然后把这些贴着标签清官、圣人们,当成一个个会乱来小孩,防贼一般死死盯住,清理他们环境,一旦发现他们出入一些与不雅的酒店、酒吧、歌吧,最赶紧扯几嗓子吼出来,扯着袖子拽出来;发现他们与老板眉来眼去,与美眉拉扯,赶紧上前捧喝,该揪耳朵就揪,该打脸就打脸;发现他们与老板、美眉勾搭成奸,就赶紧痛下杀手,该打就打,该撵就撵,绝不姑息,果断清理门户,并全民通告,让其遗臭万年。说文绉绉点,就是要搞清腐败行为对认知影响,从对认知影响开始,影响人的价值观,最终把一个好端端清官,硬是拉扯下圣坛,露出那个见钱眼开,见色手动的坏蛋的本质。后期修改就按这个思路,胡说一番,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