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10,1000天演讲打卡第四十六天,春晚,真的有那么难看吗?

小时候过新年最期待的是什么呢?

新棉袄、新鞋子、新袜子还有好吃的豆沙包、萝卜丝包、年糕、年团、瓜子、花生和糖果。当然最后少不了红红火火的新春对联和期盼已久一年一度的春晚。

今年的春晚,前面一个半小时没有看,只看了后半部分的沈腾演的小品、八段锦等,但是我觉得还不错。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地腾飞,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跟着提升,可是人们对春晚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年听到对春晚评价最多的就是“难看”。

你可能和我一样,一边看春晚一边叹气,这是谁导的演,真难看。

其实,说出这话的我们真的太低估了春晚的难度。

刘润润总说的:春晚的目的,是取悦于大多数人。但是“大多数人”这个词的外延,是变化的。

80~90年代的春晚,是万人空巷。费翔的一首《冬天里的一把火》、冯巩的《小偷公司》、黄宏的《超生游击队》、赵本山、赵丽蓉等人的小品。火遍全中国,“大多数人”都喜欢。

为什么?

那时我们的中国刚刚开始腾飞,人们的各种差异还没有拉开,审美偏好也非常一致。所以,我们有机会,用一个节目取悦大多数人。

我记得我小时候火过一首歌,《潇洒走一回》。上学的路上听,在学校里播放,放学路上唱,大街小巷都在播放。所以,春晚怎么取悦“大多数人”?只要请这首歌的演唱者来,就好了。

那时的春晚,没那么难。因为,能取悦大多数人,而且是:绝对大多数。但是,这几十年来的改革开放,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贫富的差异,城乡的差异,代际的差异,行业的差异,甚至审美的差异。过去的审美,有10个频道。现在的审美,因为差异的拉开,有了1000个频道。春晚更难导了。因为“绝对大多数”,不再存在。我们在网上看到的,每个我们觉得已经红得发紫的内容,可能大部分人都完全没听说过。

所以,如果你是春晚导演,不管你选什么节目,都有一部分人被共鸣了,而另一部分人不知所措。如果每个节目,都只能与一部分人共情,那么与谁共情呢?

润总说:“与‘相对大多数’。城乡中,谁是相对大多数?是‘乡’。代际中,谁是相对大多数?年长的人。因为年轻人正在变得越来越少。春晚被你抛弃,是必然的。但被你抛弃了之后,它依然还是会很火。因为他取悦了‘相对大多数’。你不看了,是因为你逐渐变成‘小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