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一个人就要爱他的全部,要毫无保留的付出和心甘情愿的负责任,不抱任何回报的期望,你便能找到内心的安和和关系的和谐。
所以,克里斯多福·孟在《亲密关系》中讲到,爱是付出和接受,而不是收获。
突然,我感觉自己陷入一个屏障,为了喜欢的人竟然玩起了巅峰战舰,一种军舰互相开炮消灭对方的游戏。
游戏于我而言便是鸡肋,我几乎不会主动去玩游戏,更不会对游戏上瘾。我认为游戏多数在浪费时间,和沉溺在虚拟的电视剧,空洞的段子和没营养的网络小说一样,除了让我们在虚拟世界感觉良好和自我放逐外别无益处。可能我说的过于偏激,一些人认同的游戏是生活娱乐的一部分,每个人生长环境和所遇到的事情不同,因而对看到的事物有不同的看法,合乎常理。
但是,游戏成瘾者大多数是对现实的逃避者。网瘾者可能会觉得现实生活让他们痛苦不堪,于是想要逃离内心的苦。这种痛苦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挫败,需求得不到满足,做的事情无法获得成就感,人际关系出现了问题,生活没有积极目标。于是,想要一种外化的力量来逃避自己。
游戏,给了我们一种虚拟的快感。厮杀敌人赢得胜利的喜悦投射出现实的挫败,角色不断升级会让我们觉得我们自己愈来愈强大,从而来寻找小时候的全能感,和队友共同击退敌人,让我们逃避现实中纷乱的人际关系。
生活中除了工作吃饭就剩下玩游戏,这便是对自我的放纵,对现实的逃避,对未来的恐惧。
我们不敢面对真实的感觉,不敢让内心承受痛苦,我们自己觉得自身很脆弱,没法走进现实,于是在虚拟世界里徘徊,好像我们已经在了真实世界。
这大抵是我不喜游戏的原因,太过虚拟化。
现在,有个问题需要我解决,并扎扎实实的摆在我面前,我不能逃离,我必须问问自己的心。
为了喜欢的人去玩自己不喜欢的游戏,值得吗?
大多数爱情理论是 ,相爱。爱能化解一切,爱在人为,诠释在心。
爱一个人,就要爱他的全部,爱他生活的样子,爱他放纵的样子,爱他的本真,爱他做自己,爱他所爱的一切。
我一直以这样的理论来诠释爱情。当我真正遇到爱情时,我对此有了动摇。
我要为所爱之人改变自己,装作喜欢他喜欢的一切东西,装作爱他的全部。
当我持续两个月之后,那种全盘接受而不改变他本真的我彻底气馁了。这种相处模式让我觉得无比的累,由心底散发出疲惫感。这只能说明,我并没有做到接受他的一切。
我开始反思,是否值得。其实,我知道这并不是值得不值得的事情,而是我是否真正的爱他,是否毫无保留的付出并不带有任何获得回报的期待值。
一旦我们对伴侣有了期待,说明我们自身快乐就来自对方而不是自己所给予的,依附于他人让自己快乐不会获得永恒的快乐,这种快乐会很快的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抱怨和当个迫害者似的指责批判伴侣。
百分百确定的是,我爱他。但要我爱他的兴趣,爱他的价值观,爱他的一切,不论优点还是缺点,纵使这些与我的兴趣和价值观冲突,要我这么做,仿佛在爬九曲十八弯的山路,陡而艰险。但是,我内心知道,这并不冲突,只要改变态度,良好沟通,能解决现实中我们所逃避的事情。
迈克尔杰克逊在《镜中人》中唱到,要想改变世界,那么先改变自己的态度,我们所做的就是改变自己的信念。强求和控制伴侣为我们改变,这都是不现实也是不应该的。因而,我们只能改变自己的想法态度和观念。
他喜欢游戏,我不喜欢。我为了迎合他,我装作我喜欢,我觉得我牺牲了自己,一切都是因为他,还觉得挺伟大。其实,这种牺牲是一种被迫,哪怕他并没有要求我牺牲,哪怕这种牺牲是我想讨好他的表现。因而,我将一切的冲突都归结于他的问题,用投射原理看,这更是自己的问题。我对他的爱有了附加条件,我会觉得我的牺牲没有得到回报,自然,我会觉得这不值得。
若我改变我的态度,我将不会迎合他讨好他而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从而我开始做自己,他是否也会觉得松了一口气?很可能一早,他就发现我在游戏时根本就是应付一件事情,就是为了做事情而做事情,并不是出于爱和兴趣。当我开始做自己时,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很可能展现出的真实自己会更有魅力。
展现真实自己的前提是,必须和伴侣进行不止一次有效且良好的沟通,让他了解我真实的想法,沟通必须要真诚。跟他说明为什么会玩自己根本不爱的游戏,你可能说,我玩游戏,一开始是因为爱,可是,厌倦了每天强迫自己做不喜欢的事情,这种感觉并不是伴侣造成的,而是你未从心底接受。只要足够真诚,伴侣总会理解。
能够在伴侣面前真实的做自己,对问题负起全责。我们便能从心底接受伴侣真实的模样,相处起来也会更加轻松。
认清自己的过程异常艰辛,但是请相信,你足够努力,让灵魂引导自己往前走,一定能解决为了所爱之人做所斥之事值得与否的问题。这件事情,是否是你心底所想要的东西。只要找到你想要什么,你一定能获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