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期想要为自己的代理团队带来好消息,一个可以壮大咱们蕾蕾团队名气的特定做法,前几天的分享里也有说到,为咱们团队找到专属的微网红是必要的。恰好手里也阴差阳错有一些资源,索性立即就去联系了。
一个是在花椒做直播拥有1000多粉丝的美女网红,粉丝虽然不多,但我认为适合在微信渠道延展下去,合作的可能性高,可塑性也高。
另一个是在优酷拥有25万以上粉丝的自媒体人,但是近期出现了一些麻烦,所以想通过这个契机去洽谈如何把她与我们重叠起来。不过问题是,她本身是一位细分行业专业人士,但是对粉丝经济如何做没有经验,就是说不会转化,一来告知我自身精力有限,二来也说自己不太会说话,不擅长做营销。
所以初步的交涉可以说不算成功,当然,彼此也还没上升到详细交流行业细节的地步,只是就是否感兴趣,能否做,如何合作简单聊了下。进一步的跟进将是让她试用产品,建立对产品的可信度后。再进行线下会面,建立对我的可信度。彼此有了信任,才能谈合作,并且线下交流,能够将合作细节都处理妥当。
两个能够做好粉丝经济的可能性,我都在努力争取,并且对于团队的好处也各不相同。前者能够为团队壮大开枝散叶,后者能够为团队整体带来良好的宣传效应。
2
有一点对微商的反思,是跟几个月以来的想法相激荡的。学习有一个好处,它可以开拓一个人的思维,但是学习如果只是临时性而没有持续性的进行,就很容易被先入为主的思维带偏节奏。
拿最简单的刷圈量来说,最初开始学习的时候,所接触的书籍,云课程等,清一色都是在为朋友圈肃清杂乱的广告而做宣传,教学类宣传的洗脑能力是一流的,就像小时候老师教育我们上课不能讲话,作业必须按时做按时交,成绩好才是人生赢家一样威力十足。
初期学习的结果就是圈量尽量控制在每天不超过十条,甚至5条以内。虽然朋友圈的交互性体验好了,不过被粉丝看到的可能性也小了。我一直对这个理念持着辩证思维看待。之前的分享也能够体现出。
先不论对与错,就老师这个职业来看(当然,我还是尊重老师的,无意诋毁老师的重要性),多的是教书育人,缺的是亲身经历。教人总是容易,自己做却是难的。并且大家可能都是对的,只是在那个行业,通过少刷圈能够有所成效,在这个行业,多刷圈才能获得应有的结果。唯一的区别只是在于朋友圈粉丝的类型,根据自己朋友圈分析,确定最适合自己朋友圈的刷圈方式。有些时候自己靠一直沿用至今的方式成功过,就不要想着被他人所动,既然能做好,就是有效的,还是那句话,多做,少说。做得多了,才有资格说得多。
最后,蕾蕾将自己的微博号公布于此,乐意与蕾蕾多交流的朋友,可以关注蕾蕾微博并私信我。微博号——蕾蕾织的星薇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