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自杀成为青少年死亡的头号原因,每年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背景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所发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指出,每5个中学生就有一个有过一晃而过的自杀念头。
悲剧的原因是挫折教育、生命教育、心理情绪教育的缺席,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孩子们因为长期不被大人们接纳理解,对生命意义昌盛的无力感和绝望感,这就是悲观。
悲观是如何习得呢?塞得格曼在无助感理论中对无助感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说明。根据他的理论无助感产生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1 在努力进行反应却没有结果的“不可控状态”中体验各种失败与挫折。
2 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认知。这时人会感到自己的反应和结果没有关系,产生“自己无法控制行为结果和外部事件”的认知。
3 形成“将来结果也不可控”的期待,“结果不可控”的认知使人觉得自己对外部事件无能为力或感到无所适从,自己的反应无效,前景无望,即使努力也不可能取得成果,也就是说 :“结果不可控”认知和期待使人产生无助感。
4 表现出动机 、认知和情绪上的损害,严重影响后来的学习。
如何教育出乐观的孩子,影响青少年悲观与乐观心态的发展要素有什么呢?主要有以下四个要素:
1 父母经历挫折和困难时的解释风格
2 孩子接受到的批评方式
3 早期生活中经历的大变故,以及事件后来的发展
4 孩子早期经历和体验的把控感和独立感
常见有两种解释风格,每个解释风格中有三个不同维度。
1 悲观的解释风格:永久性、普遍性、内归因
2 乐观解释风格:暂时性、特定性、外归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