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说如何操作之前,先一起分析一下每个人发展期的一些特征,知道这些特征后可以帮助家长去了解孩子不同时期的表现,以及不同时期应该如如何去引导孩子养成健康积极的人格。
1.幼儿园之前
基本上是自己玩自己的,也有的小朋友是聚一起玩的,但只是表象,实际上还是各玩各的。
2.幼儿园期间
会有玩在一起的人,或者较为固定的玩伴。一般上是住的离得近的,或者幼儿园里一个班挨得近的同学。
1.2期间的小朋友,对于友谊还不是太懂,只是会玩一起。有时候这个小朋友有一段时间跟固定一个人玩,但是一段时间又不一起玩了,再后来也可能把他给忘记了。
3.小学前期
开始发展游戏玩伴。小学里的小朋友会一起玩游戏,游戏是有一定规则的,在游戏里就可以看到小朋友社会化的发展程度。比如说是否遵守游戏规则啊,是否与他人合作啊,游戏胜负的表现啊
这个期间对朋友的概念还是比较模糊的,最多还是称之为同学
4.小学后期
经过几个学期的熟悉,小朋友开始有长期固定的玩伴,有时候长时间不见了,会想起他,打个电话或者约一起玩一玩、学习之类的社交活动。
但是这种友谊还比较浅,也可以说比较脆弱,结束的也快,例如一言不合会开吵,死要面子梗着,最后友尽。
5.初中期及往后
慢慢知道朋友的概念,会开始选择自己的朋友。比如共同的兴趣爱好啊,成绩交流啊等等,志趣相投而走近,然后深入交流,慢慢发展成话题扩展啊,开始相互关照,如果朋友之间产生矛盾,会有所妥协过退让。这样的朋友很可能就是一辈子的朋友,经得起时间和距离的考验。
可以看出,玩是每个孩子天生的,而会玩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化过程。因为在玩的过程中,会去交朋友,学习规则,遵守规则,与人合作,学会交流,处理人际矛盾等等软技能的训练。
但是现在呢,我们看到很多孩子呢,沉迷于网络游戏啊,或者玩手机,或者家长嫌烦不高兴带拿手机给他自己玩。那孩子就有可能一天到晚在家里玩手机,他就失去了跟同龄的玩伴玩耍的机会,语言表达减少了,情绪说不定会暴躁,处理问题的心态也可能是消极的。。。
那么孩子他捧着个手机的过程中,且不说这些图像伤眼、社会化减弱之类的问题,网络文化对孩子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成年人尚且无法明辨是非,孩子怎么做出判断,做出选择?
所以,在孩子希望家长做出陪伴的时候,家长需要平衡孩子与手机玩耍的时间。然后可以利用自然与生活场景,与孩子一起构想故事,设计游戏,进行开放性和结构化交替的游戏活动。当孩子与家长与伙伴一起全情投入游戏的时候,其实大脑分泌的神经营养素能帮助神经元生长,使神经分叉更多,这一切都将极大地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与探索精神。通过群体的游戏活动(情景训练)是可以训练到孩子的规则意识,自我约束,理解他人欣赏,欣赏他人,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等等,都会有所增强。这对他未来应对社会的压力,挫折,成就,荣誉,竞争都会是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