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很想追追热点,聊一聊最近大热的《百鸟朝凤》。但想了想,还是决定算了。一是我至今还没有去电影院观摩,二是骨子里还是不喜欢凑热闹。
关于文艺片,内地至少目前来说,还没有这个环境,因为大家都浮躁,很难静下心来,看一部与心灵对话的小众电影。这是类似于《百鸟朝凤》这样的文艺片目前面临的最大困扰,因此商人逐利的述求也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所有的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说不定哪一天默片重返大银幕了呢?老子的“无为而治”或许更能解释这一切。
最近断断续续地看着《老子》,百感交集。很难想像,那个时候的人能够有如此洞察一切的智慧,阐述的道理即便是今天看来仍那么的酷炫神奇,而且我非常喜欢他的名字——李耳,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多么特别的人。
昨天正好老公看段子,有一个拿现代人取名开玩笑的段子,说有一对双胞胎,一个叫“钟共”,一个叫“钟央”;还有一对兄妹,哥哥叫“谢主隆恩”,妹妹叫“谢主圣恩”。
由此我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好名字都让古人取完了。
说实话,初看《老子》会觉得一切跟努力上进有关的事情都没必要做了,因为老子说任何事物都要遵从其内在发展的规律,就像强扭的瓜不甜一样,“为无为,则无不治”,清心寡欲是最好的状态。
张爱玲说的出名要趁早,显然就与老子的清心寡欲是对立的。名,在老子看来并不是什么好东西,反而是产生争端的所在,是所谓的不吉祥、不吉利的“凶器”。
《论语》中有“举贤才”、“尊贤容众”的提法,在战国时期成为诸子百家的口头语,唯有老子逆向而动,提出不尚贤的主张,似乎也有些不合时宜。
老子是外星人吗?后来,我又多看了几篇,才渐渐明白老子论述的着眼点更具有人性,他把人当人看,而不是当成无所不能的神。老子善于站在大自然的语境中,洞察人性的弱点,知道人并没有自己想像的那么强大。而学会自然之道,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无为”并不是真的什么都不干,而是依循人心事理去干,无声无息没有波澜,自然而然成事。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一切。
老子的观点,应该也可以解释“越是急攻近利,越是适得其反”这句话了。同样的,对于我这个不喜欢追热点的人,当然也不能用冷漠来定义,保持良好的心态最重要。